偏见

我在早些时候,更喜欢李诞。

18年的李诞和20年的李诞不知是否有些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可以更肯定的是他绝对更有钱了,也更成功了。或许离他所说的几个亿的距离还差点,但是相信不会过于遥远。

又重温了一下他上十三邀的那期节目,他和许知远完全像是两个世界的,观点不一样,语言结构不同,笑点相左,整期谈话表现的都是不尽兴,主持人没有找到同类,嘉宾未能畅所欲言,这是包裹着试探的对话,两个高傲又意见相左的人,是没有办法带来思想碰撞的,只有不断地回旋与周转,像是打太极。

许老师明显不欢喜这样的谈话方式,他要的是更深层次的碰撞和火花,但是李诞似乎并没有给他这种感觉。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李诞本身是个非常矛盾的个体,他不断强调人是为别人而活,指出许知远的“槽点”,告诉他大众传媒的喜好,只有擅长抓住大众的点,才能得到他们的回馈,他才能赚钱。

不得不说,他真是太聪明了。不能用通透,只能用聪明。相比之下,许知远就显得过于理想主义了,他想要的不是短暂的欢愉,他想要的是欢愉背后的苦难。或许是想洞悉李诞在当代受追捧的原因,他想要亲口求证,显然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这就是当代“丧文化”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反差,我们要求的只是当下的快乐,在笑的那一刹那,而并非笑背后的动机。很明显,李诞深知大众心理,于是他创造密集的笑点,不断用戏谑的方式去解构当下年轻人所碰到的困境,不是说他缺乏深度思考,而是他太会引导当下价值判断,或者说太了解“丧文化”核心,其本质就是逃避。


而许知远想要的不是逃避,是想要在迷茫中建立一些光亮,告诉大众,迷茫或者痛苦本身不可怕,直面之后会发现并不值得恐惧。而李诞的方式就是“解除恐惧”,如果一个笑点不够,那就用两个,用无数的笑点去解除当下恐惧,甚至透支未来,以此解救当下,反正人间不值得。

但是这样是否又与奶头理论类似,用笑去麻痹痛苦,而不是解决。人总会长大,更多压力来临的时候,又该如何面对?可能李诞是想通过用戏谑的方式去告诫人们一些道理,可大家重视的往往是笑点产生的那点多巴胺,而并非后半句的真理。

节目里许知远说到,”想死在女人身上“,马上就被李诞点醒一番。这样的用词是观众不会喜欢的。尤其是出自向他这种中年男人的嘴里,还自诩为知识分子。这就可能又会涉及一个更大的话题---“性别对立”“物化女性”。许知远他可能不觉得这话有任何问题,但是对李诞来说这是“致命词”。

善于隐藏欲望是李诞的另一个特征,但是他又毫不忌讳的说,自己想要赚钱。因为他知道,这是个“金钱为王”的时代,并且这个认知是大家认可的,一旦大众不认可这个观念,他绝对不会说的这么频繁干脆。看,这就是人家的聪明之处,知道这个世界爱什么,他就去营造些什么。他世俗,但是又表现的很通透,其实只是人家已经研究过,你们爱听什么,渴望什么,得到大众认同对于他来说太简单了。

可能还是希望更纯粹一点的知识分子,来点醒一下世人,偶尔也是需要思考一下这个世界,不是说要改变什么,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你总要知道,人这一生不止一种成功,也不止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追随,可以贪恋,但是更多的是需要清醒着面对真实的人生。

信息爆炸的社会里,资本在制造一个又一个风暴,我们像是一群失去控制的蝼蚁,追着风暴跑,过后寸草不生,又继续寻找下一场风暴。

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接受批判的能力,而并非“丧”了就结束。毕竟,大众娱乐只能满足当下那刻虚无的欢愉,也别让“当下”困住了思考的脚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