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米》,我也看哭了

《卖米》这篇文章我是通过最近在朋友圈有人转发才知道,看完我也哭了,哭的不是同情,而是大家都有同样的经历,只是时间地点人物不同罢了.

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作者描述的虽然和我在山东农村不一样(北方是种小麦),但是大体是一致的.举几个例子来说吧:

1.夏收

现在是夏收时节了,大家都要开始忙夏收了,现在有联合收割机,几亩麦子一个小时就收割完,还能直接脱成粒,老爸直接开着农用三轮车就去收购点卖掉了,也不管便宜贵贱了.而在我小时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个时候都是用镰刀割麦子,捆上,装到那种人力板车上,从田里面拉到场(就是开阔地方,供麦子脱粒和晾晒)里面,先晒干,等干后用那种农用三轮车或者拖拉机拉着石滚或者石板一圈一圈的转,中间还要翻很多次,争取把所有的麦粒都碾出来,然后再把麦杆隔离出来,放到一个麦杆垛,我小时侯最喜欢的就是玩这个麦杆垛了,因为比较蓬松,就类似现在那种小孩子玩的气体的玩具一样.麦杆隔离以后,剩下的就是麦粒还有壳以及土,把这些东西聚集到一块运到一个有风的地方开始扬场(把壳和土吹走),这个过程之后就可以晾晒麦子了,最后封到粮屯里面或者吃不掉的就卖掉,但是大部分人不会着急卖掉,因为那个时候最便宜,可能和作者提到的差不多,也就便宜几分钱.

上面提到的是收麦子的整个流程,是正常的流程,如果中间下雨或者其它事情的你想想会更复杂,小时候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在农忙的时候才回家,而等我和哥哥姐姐稍微大点,妈妈心疼爸爸来回的路费钱和可以挣双倍工资,就不让爸爸回家了,我们三个人帮妈妈做这些事情.其实那个时候我才8岁,哥哥10岁,姐姐12岁,我们几乎就是承受着成人的劳动了.我上面大家可能不觉得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农家乐那种,不过这种和农家乐完全不一个级别,夏收时节麦田里面没有遮阳,气温在30度左右,早七点去割麦子,一直到中午12点才回家,稍微吃点饭休息继续割麦子,这个时候也是抢收,因为就几天好天气,如果不抓紧收,下雨了,小麦就坏在地里面了,很快发芽.天气热还不算什么,麦子上面尖尖的,俗称麦王,扎的皮肤很痒,割麦子或者脱粒扬厂的话浑身都是灰,皮肤经常痒,哪有现在出门还要抹个防晒霜,戴上墨镜,有的还要带上防尘的设备.

不过那个时候一年也收入不了多少钱,麦子7毛一斤,一亩地产量700斤,我家不到五亩地,收入可想而知,这些还要负担全家的吃喝以及我们三个的上学的学费.所以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孩子把五块钱的地铁票丢了被妈妈骂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我小时候也有同样的经历啊,那个时候刚刚有一元硬币,过年爸妈每人给我了一个,可惜在我疯狂玩的时候丢了,气得爸妈骂了我好几天,还去我玩的地方找了好多次,两块钱在现在没什么,我三岁儿子一个小小玩具都几十块,而在95年左右,两块钱可以买全家三天的菜,可以买10个馒头了.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次说要回家,老妈都不让我们回家,这哪里是回家的事情,压根就是母亲穷怕了,苦怕了,不舍得我们辛苦赚的钱白白浪费在路上了啊,她害怕她的儿女再走她这样的路啊.每次打电话老妈都说的很快,其实她是心疼电话费啊,每次我都骗她电话费不要钱,她才多说几句话.

2.出远门

小时候跟着爸妈出远门(其实没有多远,只是没有车完全靠自行车)从来没有看到他们吃过饭,无论多晚,他们都不会在外面吃,为了怕我们饿着一般就买那种五毛钱两个的烧饼,然后父母就只喝路边上人家的井水.记得一次卖西瓜,老妈为了多卖一分钱跑了好几个地方,都是人力板车,那个时候最便宜的就是人力啊,人力哪里值钱啊.


其实农村的事情很多很多,自从我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从来没有觉得苦,因为小时候把苦吃惯了.相信有这些经历的人都有几个改不掉的习惯,吃饭哪怕是撑着都不剩; 衣服直到不能穿才会丢掉,不对,不能穿也得发挥其它价值,当成抹布拖布使用; 买东西永远选最便宜的买,还喜欢讲价等等.即使我现在已经在大城市有了稍微稳定的工作,成了家,买了房也改不掉,因为自己深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入还没有现在两个月的工资高,父辈就是用这些收入供我和哥哥读书还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其实也是不舍得,因为忘不了那种情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卖米》,我也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