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孩子,是一种重要的教养能力

疫情在家的这段时间,孩子们多了一个绰号“神兽”,“再不开学,真得抵挡不住神兽的破坏了“是很多家长吐槽甚至抓狂的心声。孩子们真的那么有破坏力吗?大人真的拿孩子没办法吗?我觉得这本身就是站在家长与孩子对立的立场上去做出的对标。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去看待这个小生命的呢?他/她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弯弯的眉毛、脸颊两旁的小酒窝,抱在怀里我们是多么的喜欢,我们不会对这个孩子有责骂吼叫。当孩子慢慢长大,小小的身体可以触达的地方越来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增多,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基于个人需求的行为时,我们做家长的觉得对孩子的掌控感在逐渐的减弱,焦虑感随之上升,于是与孩子的冲突就时常上演。

疫情在家不能上学的这段时间,给了家长和孩子更多接触的机会。如果你将孩子放在对立面,或者不尊重他这个作为个体的人,总是想试图控制孩子,让他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冲突矛盾的时候。最后搞得双方都怨言无数,心墙不断筑起。然而,当你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时候,你见到的样子就会大不同。虽然在家里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也要给予彼此自由的空间。试着像个旁观者一样地去观察孩子,也许你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并不是你认为的那样,你也能够发现孩子真正喜欢什么。

观察孩子,是一种重要的教养能力。观察,简单的理解就像拍纪录片一样,记录者只是架起摄像机,静静地拍下客观发生的一切。父母在做观察的时候,同样如此,不去做评价,只是基于孩子客观的行为去观察。这个月参与了爱因斯坦学院的21天打卡机会,主题是“父母是孩子的天使投资人”,目的是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在哪里?他/她喜欢沉迷的事情是什么?每天进行15-30分钟的观察,用表格的形式进行细致化的记录。表格细分了孩子活动的领域:语言(文字、阅读、朗读、故事等),逻辑(数学、构建、设计)、运动(律动、游戏、舞蹈、模仿)、艺术(音乐、欣赏、美术、视觉创作),通过符号进行活动状态和家长状态的记录。在具体执行前,需要界定孩子的年龄,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行为特征是不同的。同时,观察要有周期性、细节性。比如21天算作一个周期,从中就可以看到孩子行为的规律。注意细节性,其实是让家长在观察时全身心的投入,哪怕只有15分钟的时间,这15分钟的时间,你是给予孩子的15分钟,这样才能够去深入看到细节,然后进行细节化的描述。另外,观察的事情,一定是孩子自发的一种行为,这样才能够看到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他不断重复做的事情,也许在将来就是他的天赋所在。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事项,就是家长要使用对应的符号进行记录,因为符号更加可视化和客观性。

通过对珊瑚小朋友的每日观察,我看到了孩子在艺术领域的动手设计制作方面上表现出来的全情投入。在量化的表格里面,总共做了12天的记录(因为最开始的观察是有个人评价的观察,所以不算),有5天她是在去动手设计制作自己想做的东西,各种想法的出现,并把想法执行出来。让我看到了孩子思维的发散性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另外也许是在家里这段时间的缘故,她在语言领域是做了6天主动选择阅读或者听故事,有时候也会自己去录制绘本故事,我看到了她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还不错。当然也看到了在逻辑 和运动领域上仅仅涉及了各1天。通过符号的记录,我看到了孩子做的好,独立完成的能力强,也会寻求与大人的合作。当然,这份表格的观察还不能算作系统权威性的观察,但通过表格上的记录,也会给家长可视化的一种呈现,会看到结果的呈现可能会跟你的固有认知不同,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上述的表格记录法是一种很好的观察记录法。如果不用表格记录的话,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给予足够的尊重。只有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内观自己的过程,所以需要家长能够静下心来,专注当下,通过对孩子行为的观察,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产生,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孩子不断在重复的行为,是不是他的兴趣和天赋所在呢?用心的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就会找到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察孩子,是一种重要的教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