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1论汉武帝处死郭解丨古代游侠的行为实际上是祸害朝纲,丧尽天良

论汉武帝处死郭解丨古代游侠的行为实际上是祸害朝纲,丧尽天良

古时候天子封立诸侯之国,诸侯封立大夫之家,从卿大夫直到平民百姓,各有等级,由于这个原因,所以百姓诚心侍奉他们的上司,而臣下没有觊觎篡夺之心。

周王室衰微之后礼乐制度和征伐命令从诸侯发出;到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大夫世代掌握国家权力,又发展到大夫的家臣执掌一国政令。逐渐发展到战国,出现了合纵连横,于是列国的公子,魏国有信陵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凭借王公的权势,争着延揽游侠,连鸡鸣狗盗之徒都受到嘉宾的礼遇。赵国的相虞卿,抛弃了国家和君主,去解救走投无路的朋友魏齐的厄运;信陵君魏无忌,偷盗兵符假传王命,杀害将领控制军队,用来解救平原君的危急;他们都因此增加了在诸侯中的影响,向天下人炫耀了名声,扼腕游说的人,把这四位豪杰当作最值得称道的人。

于是,就形成了背叛国家而为私交献身的社会舆论,遵守职责侍奉君主的道义就被废弃了。等到汉朝建国后,法网不严密,不知道改正这种弊端。

所以代国的丞相陈稀用千辆车子做随从队伍,而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都招集宾客数以千计;外戚大臣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蚧之类的人,在京师争权夺利,平民游侠剧孟、郭解之流,横行于乡里,称霸一方,其势力可挫败公卿王侯,众多的百姓都觉得这些人的名声事迹很光荣,向往羡慕他们。百姓即便是犯罪而陷入死地,自己却以杀身成名而引以自豪,就好像当年的季路、仇牧一样,到死也不后悔。所以,曾子说:“君主丧失原则,百姓离心离德已有很长时间了。”

如果没有贤明的君主在上,告知百姓什么行为是该受到表彰的,什么行为是应该摈弃的,并且用礼仪法度去约束他们,那些百姓怎么能知道什么是违犯禁令的行为,从雨改邪归正呢!按照古代的公正法则:春秋时期的五霸,是三代圣王的罪人;而战国时期争的六国,是五霸的罪人;至于说到信腴君等四豪,又是六国的器人。

何况像郭解之流的人,只不过是个影小的平民百姓,妈物取生杀大权,他的罪思已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了。再看郭解的温良博爱,接济穿困,解意难,谦虚退让而不自夸,也都不同几响。可僧啊,像那解这般A物,不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却在行这种社会末流中苟且放飘,最后自已身死,全族被杀,这并是不幸

世上有三游,是破坏道德的奸贼:一是游侠,是说三是游行树立气声望,作威作福,结交私人党,民来子世的,称为游侠:修饰辩辞,设置诡计诈谋,周游天下以势的,称为游说;和颜悦色,以此迎合当世君主的喜妈连党,扩大虚名以谋取权利,这样的人,称作游行。这三类人,都是产生祸乱的根源:他们伤害道德,败坏法度,迷惑民心所以先王慎重对待。国家有士、农、工、商四种民众,各自从事自已的职业;凡是不从事这四种职业的人,称为奸民。没有奸民王道政治就实现了。

三游的形成,都出现在末世,周、秦两代的末世尤为严重。君上不明,臣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废弛;把社会舆论的褒贬作为尊荣或困辱的依据,不去核实这些舆论的真假;根据好恶来决定利害关系,不考虑是否属实;根据喜怒决定奖赏或惩罚,不去分析其中的道理。上下相互冒犯,万事全都混乱错误,因此发表评论的人,看对方与自己交情的厚薄来决定怎样张口说话;负有推荐官员职责的人,估量对方和自已关系的亲疏而用笔写出推荐评语;善与恶的区分,错误地受众人评价的制约;功与罪区分开来。

因此,游侠,是不咋样的。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31论汉武帝处死郭解丨古代游侠的行为实际上是祸害朝纲,丧尽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