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暴跌之后:投资、估值与人生

>每个韭菜在真正成为韭菜之前,都不相信自己只是一根韭菜

三月真是个让人难忘的月份,也许是为了庆祝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春意盎然的不仅仅是窗外的树丛,打开手机屏幕上的交易软件也是一片亲切诱人的绿意,令人不禁联想起去年同一时刻类似的景象,只不过那时的绿主要是因为情绪一时的轰然崩塌,现在却源于估值漫长却不可阻挡的缓缓回归。

首先得承认,我是一个幸运儿,在去年才入了基金和股票的坑,几乎没花什么精力就赚到了百分之六十的利润,而付出了少得可怜的成本——我除了基本的买卖操作对市场格局、基金风格、技术指标一无所知,基本上只把它看做是一个没有先验知识的随机过程,我的操作也很简单,观察一下每次的涨跌幅度大概是多少,然后一跌某个固定值就买,一涨这个值就卖,没子弹了就懊悔几分钟躺平。一个很搞笑的事情是,我一开始只敢一百块一百块地买股票,然后愤怒得发现一通上涨猛如虎,手续费还没回来,就开始寻找其他手续费更低的平台,但因为懒得迁移资金,最终还是留在了原地,只不过变成了一千一千地买,这样只要涨个百分之一就可以赚回手续费了。

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一场盛大的舞会开始了,我下手的基金开始回升,美酒佳肴让人迷醉,我丝毫没有意识到之前浅陋的思维有何不妥,满脑子都是加仓、加仓、加仓。不过怎么说呢,我其实还是胆子太小了,赚了百分之五就已经觉得是天文数字立马提桶跑路,再随便找一个觉得顺眼的新基金投进去,错过了不少让资产翻番的大好机会。不过即使是这样的眼光和策略也能赚到不少钱,充分说明了去年的行情有多不可思议。

人往往有种思维惯性,就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觉得这样的好日子会永远持续下去,而对命运的无常丧失警惕性。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盛大的舞会也有结束的时候。当舞台突然一暗,我才发现只剩下自己带着小丑面具孤零零地站在台上,冷风从周围刮过,带来一股高处不胜寒的凉意。

我开始了姗姗来迟的学习,第一次查看我乱买的基金的重仓股,惊恐地发现时代已经变了,那些之前被低估的绩优股已经变成过于膨胀的吞金巨兽,即使已经连跌几天,估值依然高高在上,在深不见底的深渊面前瑟瑟发抖。由于之前的轻举妄动,我大部分资金都被套牢,只能开始漫长的等待期。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估值会变得那样高企,现在又骤然如多米诺骨牌般滑落。现在的人回顾那段狂飙突进的岁月,最常提起的一个词就是“抱团”,其含义就是基金经理下手的就是几只领域头部大名鼎鼎的公司股票,在茫茫的韭菜田中实现精准灌溉,虽然指数涨了不少,但并非普涨,几只股票吃大肉,剩下一些舔盘底,再剩下一些就只好破罐子破摔。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基金的相对排名制度,只有在短期内让自己的基金排名变得好看,才会有更多的人投入,更少的人赎回,保证净值上涨的可持续性。这一制度的最大弊端在于考核的时间太短,使得经理没有足够的行动空间去长期持有自己看好的股票。而要在短期内获得较大收益,业绩亮眼的股票就那么几只,经理们个个都聪明如经济学假设中的完全理性人,自然会一拥而上。剩下还在思考的经理此时就陷入了囚徒困境中:无论别人是买潜力股还是白马股,我此时买白马股都会在短期内带来最大的收益,那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可以想见的:之前股价是水涨船高,某天流动性一缩紧便是水落石出,露出来的石头戳了船底一屁股墩,抱团股们就上演了一出“泰坦尼克号”。

如同有大难发生之前人世间会出现一些“灾象”,现在回想起来,抱团股跌落前也有一些很明显的不正常现象。第一点就是“修正理论,迎合现实”,即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经涨上了天,按照传统的估值理论已经很不合理了,为了合理化这种非理性上涨,一些理论上的小修小补就很有必要:有人说好股票就该按未来二十年的利润给出当下的估值,有人说某酒表面上是消费品其实得按奢侈品来估值,有人说某公司产品还有很大涨价空间,我们先幻想一下公司把价格翻了几番,按这个价估值——当然,这几天风向一变,以上言论就销声匿迹了,变成了“理论还是老的香”。第二点就是“抛弃分析,传播概念”,即使是从来不接触基金的人,大概也会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无数次刷到“坤坤不老,蓝筹到老”,以及诸如“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朗朗上口的财富密码,尽管传播和相信他们的人大多数对于基金的持仓股票都一无所知(说的就是我),这无疑助长了抱团股的非理性上涨。

那么估值的变动该如何准确地衡量呢,正常的波动和反常的现象的分界线又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对于股票基金,其净值可以看成是受偏好影响围绕估值上下波动。估值看的是企业利润以及行业前景等长期因素,而偏好则受政策以及舆论的影响,毫无疑问,当偏好成为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时,这场舞会的结束曲就已经在不远处等着我们了。

所以我交了一千多的学费,从这次突如其来的跌落中还是有一些收获的。首先,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我又怎能在对市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贸然出手呢?,抬头看看更广阔的天地,才会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只井底之蛙。其次,要克服自己的思维惯性,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生活中不会有恒久的顺境,人总是要像王小波说的那样挨锤才能成长,从小韭黄变成老韭菜。最后一点是,估值是真的很重要,我这次就栽在了估值上。其实不仅仅是在市场里有估值,人活这么一辈子,也不外乎两件事,一方面是不断对别人估值,看看谁是贵人谁是朋友谁是陷阱,另一方面也是不断地在被别人估值,被别人同样地选择。所以要想过好这一生,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估值能力,和好孩子做朋友,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估值,让自己变成一只基本面良好的白马股,自然也会受到更多人的选择。那一个人的估值又和什么有关呢,我觉得它大概是受时代偏好的影响围绕个人价值上下波动的,个人价值是那些与生俱来的禀赋,是拿不走的远远就能望到的独特闪光点,比如外貌和智力等等,时代偏好是古诗中所说的那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一个时代和地区都会选择不同的人,农民式的沉默勤恳在竞争激烈的CBD不受待见,魏晋风流也难以在汉唐盛世得以发扬。于是在时代的波诡云谲中,每个人都尽力提升着自身的价值,迎合着时代的偏好,期望站得更高一些,看到更远处的风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暴跌之后:投资、估值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