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是我的家庭成长计划中的一大计,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长期投资。自打孩子出生至今,我秉承着亲密育儿的理念实践了四年,其中光是母乳时间就长达三年半,做一个母乳妈妈,最大优势就是对孩子的身心需求有极灵敏的感知,好像随时准备为孩子挡风遮雨,披荆斩棘。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随着孩子的成长,应该变化,要逐步与孩子适度的分离。是时候反思自己育儿过程中走过的错路了。
一个母乳妈妈应该具备最重要的反思能力:觉知。因为陪伴孩子既要身在其中,又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及时反思改进。
那我这四年多来走过的错路是什么呢,细想起来,最大问题还是没有做到适度的分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
关键还是要回到认识自我的问题上。这是我自小成长以来最大的一个问题,找不到自我,摸不清方向。这个问题对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否则做任何事情时候都容易找搞不清方向,迷失自我。
基于自我迷失这个根源,进一步的问题,我把自己成长中的缺失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带着这个内心的缺失,在哺乳期间完全放弃了自我,也可以说是将自己的需求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错误的认为满足了他也就满足了我。比如说,如果没有办法尽量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就好像我的婴儿时期没有得到满足一样,让我感到痛苦不堪。于是,实际上我是在为了满足自己,在我眼中只是三岁以前的我,而不是真正的他。
曾经对一句话非常感慨:对孩子的爱,“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他所是”。这个问题思考到了今天才清晰。虽然自诩是一个哺乳的妈妈,但是由于投射需求而激发的投入行为可不是真正的母爱,不是伟大的无私奉献,而是一种迷失状态下的碌碌无为。
这种状态势必延伸出另一个问题,眼中只有自己而无视孩子的存在,也就是剥夺了他大部分体验的权利。投射需求的行为最典型的表现是强加自己的观点,无论孩子愿不愿意,都要对他实现完全的掌控。但是,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体验无论是从正面的,负面的,从身体上的,情绪上的,都是让他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外在世界的渠道,外在世界的真实反馈才是孩子构建内心认知的基础。
怎么解决我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区分“如我所愿”和“如他所是”,我应该在面对自己和孩子之间立一个清晰的分界线:
在时间上,计划好哪些时间用来做自己的事,哪些时间要陪伴孩子完全交给孩子去支配,照顾到双方,两头都不能耽误;
在需求上,要做区分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孩子的,如果是自己的需求就尽快满足,避免把它强加在孩子身上。是孩子的需求就适当的满足。
常有些司空见惯的小事值得我们反思,妈妈对孩子的哪些行为到底是在满足自己?比如:由于自己想要购买的欲望或者因打折贪便宜,为孩子买了许多用不上的衣物;在向孩子说教时内心只要带着“都是为了你好”的念头的观点,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害怕失控的感觉而实施的控制;我常常也会买一些我认为好玩的玩具,其实孩子并不喜欢,钱花了,让他开心的目的并没达到,等等。
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向,家长还可以多为孩子营造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多和同龄的孩子玩耍,带着孩子走访朋友,出去旅游,在非功利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参加一些运动,艺术方面的兴趣班。这样可以在空间,时间上,为孩子打造感受真实世界的物理空间。
应该说这头四年我不仅养育了孩子,在面对这个小婴儿的同时,也自己养育了自己。现在我才感到做好了心理准备与儿子开始分离了。一个身体健康的婴儿,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就是分离的开始,那么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妈妈来说,内心的分离也应该是从孩子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那一刻就开始酝酿了。这场分离我来的有点晚了,但好在我反思的不晚。先学会分离,才懂得尊重孩子。
真正的家教是:
在制定规则的前提下释放天性
在爱和自由氛围里制定规则
家长自己真正幸福才能营造爱和自由的氛围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