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总是活在对父母的“内疚”中的你

爱自己,才能不断累积心理能量,活出淡定,喜悦。

我想在今天跟大家做的分享是谈一谈我们与最亲的人之间的内疚感。想要看到原生家庭的真相的话就不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去看。

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去看,可能是你的一种防御就是你害怕看到那些真实所以你把真实的东西理想化了,比如父母对你所做的牺牲究竟是爱还是在满足,他们自己判断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个很简单的角度那就是不要回报才是真正的爱。恋人之间的爱自然是需要回报的,但我们会理想化的觉得父母为了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而付出的牺牲,无私的奉献是不要回报的,我们会觉得这是真正的爱。

如果父母对我们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真正的爱,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无条件的爱里你还是会内疚,你还是会被控制,为什么你那么害怕令你的父母失望。而不能够去做出你的选择,为什么很多时候你觉得会令父母不高兴的话,你都无法开口,为什么你一旦对父母有了情绪,你就会极度的自责很多时候。我们在与父母的关系里并不放松也并不快乐甚至不能做自己。

所以很多的人生家庭里,那些完美奉献的父母人生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牺牲和无条件的爱,因为假如是那样,你应该会感觉到轻松。如果你能够真实的看到这一点,你就不会再被这种爱压得喘不过气,就不会产生太多的内疚也不会为了报恩,而活成你父母期望的样子。但有一种可能让你无法看到这种真实,因为如果你打破了你对父母无条件爱着的幻想,这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得到过特殊之爱的普通人。

而当你的自我足够有力量的时候,也许你就能够打破那个关于无条件之爱的幻想,也许这样你才能看见你与父母之间的真实而这样才能完成与父母的分离,活出你自己。你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场景,小时候家里穷,妈妈买了甜甜的苹果给你吃,自己不吃,于是你觉得我要做一个妈妈喜欢的孩子,想办法让她开心。到了你自己生儿育女了苹果,早就可以成筐成筐地买了,而你发现妈妈还是不吃,还是让你和你的孩子先吃这个时候,你体验到了内疚,你被这种感觉折磨你发现,你无法表达和妈妈相左的意见,你更不能够让妈妈失望,因为妈妈好伟大而我亏欠了她,你的这种感觉如此的强烈,你还常常觉得愤怒却不知道这种愤怒从何而来。如果你敢看见真实,你就再往前走一步,你会看见你的愤怒来自被迫压抑的自我,因为这个我总觉得对妈妈有亏欠,所以不能够让妈妈感到。而当你想和妈妈完成分离,挣脱妈妈的控制时,你又对自己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感到愤怒,最后发现你已经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能力,给自己贴上了亏欠者的标签。

始终被妈妈控制着,而妈妈在这件事中其实是有获益的,妈妈获得了什么呢?妈妈也许失去的是吃到好吃的苹果,但是妈妈的获益在她的心里层面,比如说,她会体验到我是一个比你的道德更高的人,甚至。我比所有人都高尚,比如说,他会体验到我是这个家庭中最劳苦功高的人,所以我很重要,比如他会体验到我是一个付出者。所以。你们自然都欠我的,再比如我从不为自己提要求,那么所以你们应该要自觉地去符合我的期待,要不然你们就太说不过去了。

通过这样的一波操作,我想我得补充一句话,就是这一波妈妈的操作是在妈妈的无意识层面的,并不是妈妈有意的但是只要坚持少吃点,好吃的,坚持不吃。或者最后一个吃甚至吃剩下的那么他就能够获得以上种种优越的心理资源,并且给自己的内心带来极为良好的自我感受。甚至还能够为以后要求你的顺从控制你的种种,突破你的界限奠定牢固的基础,有一些话语,想必你也很熟悉,吃的太少了,你为什么不多吃一点呢?你这样真让妈妈担心,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把自己搞成这样,对得起我吗?

我这么多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你能够,妈妈就不能说你两句呢?我都是为了你好。

有人跟我说我实在受不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爸妈一开口我就要爆炸,也试过一起做的时候狠狠地吼了他们,但之后有极度的内疚在心里一直骂自己没有良心,是个坏人,我说你爆炸是因为你愤怒。

并不是因为你坏,你还算好的,有的人连爆炸都不能,他们给自己下了一道禁令,绝对不可以对如此牺牲自我的父母不好,不可以在心里有这种不好的念头。于是这样的人在自己的心里建了一座坟墓,埋葬那些自我的但是可能令父母不开心的感受,埋葬那些自己想要的但是父母不喜欢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埋葬了父母不喜欢的人生,一生只为父母的幸福而活。为什么一位牺牲自己的父母,会令一个孩子活得很不舒服呢?我想,这是因为这样的关系并不平等,孩子自然就会活得不自由,不自在。

那么在实际的生活中,怎样的关系才是平等的关系呢?答案是当你的付出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将这付出作为控制对方的工具,你不要求对方以顺从作为回报时,这种感觉,这种关系才是自由。且舒服呢,因为在这样的关系里,我们都能够坦然地做自己,因为在这样的关系里,我们可以保持着一种独立完整的自我感,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维护自己的界限。

我有一位来访者父母住进了他的家里,会对他说出一些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但其实充满控制的话语,他告诉我,哪怕父亲只是对他说:你快点去吃饭啊。你多吃一点啊,他的内心都会有激烈的情绪。

我联想到他告诉我他的小时候在家里特别爱讲道理,的严苛的父亲坐在饭桌,大家默默埋头吃饭的场景,我对他说:你愤怒,你内心。有强烈的情绪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场景激活的是你小时候的那些场景,那些感受。

在父母对你好的那样一个理由下,在父母对你好的那样一种标准的模式下,你其实是一个不允许有自我的孩子。就像你告诉我的,你必须遵守爸爸定理的一切对的标准。你现在的愤怒这么多是因为你小时候积累了太多的愤怒无法表达。他说,曾经在小时候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那就是自己已经吃得很饱了,都不能够离开饭桌,因为父亲说谁都不许剩饭,身份是可耻的行为。他的哥哥还因为剩饭,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

  他说:现在我能够表达了,可是我说了父亲几句,我就会极度内疚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女儿。所以你看父母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那些付出吃苦奉献,继而将孩子其实推到了一个亏欠者的位置上。这样的一种爱并不能够直接的收获孩子的幸福快乐,就像在我的来访者的生活中,他的父亲每一次都会等所有人都上桌了,自己才去吃饭,而在时间匆忙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总是说你们先吃,我待会儿再吃。那么父母收获的是什么呢?

在这样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里,这位来访者的父亲收获的是自己的内心良好的感觉,以及可以坦然控制孩子人生的权利。如果你也在家庭中被这样的事情困扰着,你可以听一听下面的这段话也可以尝试在心里说给自己听。你的父母在你的家里构建了一个世界,他们是两个绝对的好人,牺牲者和付出者,然后他们为你做一切的事情。你什么都不用做。

这样一来,在他们构建的世界里,你就被放在了一个不那么舒服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是获得者,亏欠者,内疚者的位置。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在这样的一个感觉里,活着,活成一个获得者,亏欠者内疚者你并不快乐,你很不舒服,而他们其实更舒服地活在。牺牲者的感觉里享受着这种内心优越的心理资源,他们是获益者。所以至少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你获益的是父母对你的付出,而父母获益的则是心理的优势。

这样去想,也许你与父母之间的亏欠就能够抵消很多,你的内疚就会少很多,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的父母会这样做呢。为什么他们一定要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在牺牲者付出者的人设里呢?

答案是因为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是难以坦然的去满足他自己的,因为一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也是很难在生活中觉得快乐的。他们因为过去的生活环境和养育环境很差,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什么爱的养育,所以他们的自我都不完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都特别低,存在感也很低,他们甚至根本不能够真的。

我这样一个概念,我这个字在他们的心中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立得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也不能很正当地去为我去满足我自己的需求。那么在他们那里,这些现在看来在自然不过的事情其实都是不可以的。他们一直投射内疚给你将你牢牢地锁在他们的心里,将你的生命当作他们生命的补偿,在你的生命里去构建他们自己未能实现的剧情。其实这是他们吞噬了你的人生。

以爱之名,以苦之名,这就是为什么你会那么愤怒,即使他们只是叫你加件衣服,多吃点饭,因为的确,他们还做了很多别的要求。获得了很多,别的,只是如果没有觉察,就没有人看见这种真实。好的父母会目送孩子的离开,从孩子出生开始,就需要知道这个生命借由自己而来,却并不属于自己,这种爱才叫做不求回报。无条件之爱我并不借孩子的生命来补偿我生命的缺失,我也不借由我和孩子的关系来让孩子满足我的价值感,意义感,以及我作为人的种种需求。

在这样的一种不求回报,无条件之爱中,父母能够看到孩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那么父母就能够看到这个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活在一个爱的感觉中,表面上是满足孩子实则满足自己,有一位儿子正值青春期的,妈妈是我的朋友,最近他和我有一段这样的微信对话。这位朋友在孩子出生后就辞去了自己的工作,以孩子的一切为首而现在他的孩子已经升上了高中,他发信息给我说,我觉得我要对孩子放手一些了。

孩子和我黏得太近,当然我也黏他现在他大了他应该多点出去见人,和交际,我打算假期跟他说你不要闷在家里出去玩吧!我回复了这样的一段话。和他说多点出去玩吧,去交朋友吧,这种推他出去的力量也许是不够的,不如你自己去找到除了孩子之外你最想做的事情去构建以你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你的孩子才能坦然地没有内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我想我们很多人的父母可能已经失去了去构建自己生活的机会,也许在这个春节,你会又一次的在你的原生家庭中体验到这样一个事实,但我想。如果你的父母还做不到去构建自己的人生,做不到让你心无挂碍,的去探索你的世界,那么即使怀有内疚感也去开始你的旅程了。毕竟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只有彼此,不管怎样,这个生命都应该属于你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总是活在对父母的“内疚”中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