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写作发生的过程,还是关注技法——作文评讲如何符合逻辑、切中弊病

今天回听了无锡市二泉中学张文燕老师执教的《初一上期末考试作文评讲课》。张老师上得比较努力,做了精心的准备。这节课围绕的是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表现中心,张老师通过三个环节来展开课堂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原题呈现和审题思考

先看原题:汪国真在他的诗歌里写道:“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以“让我怎样感谢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张文燕老师指出,题目中感谢的对象是“你”,第二人称。让我怎样感谢你,对诗的解读,怎样?表示程度很深。很大的帮助,深深的感谢。——我的意见是对于诗歌的解读,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从中读出了一种礼赞,一种感恩。这一篇作文应该通过一种莫大的帮助,表达一种深深的感恩。

张文燕老师在PPT里面重点强调的写作方法是:“把人放在具体事件中,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描绘出富有特征的人物形象,让人物自己说话,表现中心。”

我的点评,这是一般的写作方法吧。当前的写作似乎有一些文学化倾向,强调的是栩栩如生的形象描写。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错误,感谢的程度深——来自于描写的具体,应该是印象深(有深刻的印象,才能有细致的描写)而印象深刻——来自于受益的程度,来自于受到影响的程度,并不是描写的生动和具体。本课的重点似乎不主要是描写方法的指导,而应该兼顾选材和剪裁的问题。

第二环节是举案说法,对比讲解。

张文燕老师举了三篇考场作文,作为比较,来突出本课的训练重点,或者是教学目标:写作方法——通过描绘人物形象,让人物自己说话,或者突出人物的特点。

考场作文1

第一篇——学古筝的经历。简单梳理一下,遇到古筝,感受美好,遇到困难,老师帮助,考级优秀。

张老师提出了修改的建议——事件要素明确化,困难要具体化,文章中林老师指导要写得具体化。

课堂上,老师作出了一系列的提示,如何体现指导的具体,神情和态度,方法和语言,启发了同学们一系列的细节。这里,张老师已经开始将注意点转到了选材上,但是没有明确指出。

我的点评:

我认为,第一篇考场作文最大的问题是小作者没有弄清楚——感谢的对象,小作者在作文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对林老师古筝老师的感谢,而且是对这一段学古筝经历的感谢,对于自己的感谢。

考场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急就章,时间和篇幅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非常周到、细致。所以,能否写好这一篇文章的关键是,1感谢的对象——是否清晰、明确和集中,2值得感谢之处——是否具体可感,3两者是否统一和自然。

张老师对于第一篇的点评有一句是“铺垫不宜过长”,遇见古筝老师的缘由,听到古筝的声音,被古筝吸引,这是一个长过程。我比较同意作者这样的处理。张老师最大的问题是孤立看待整篇写作的各个局部,而不是用联系的眼光,从整体的视角来思考,如何写作,如何布局。

张老师认为,“记叙文在于记叙,重点、亮点在于描写。”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记叙文主要是记叙”,这没有问题,但是“重点亮点”一定在于描写吗?我觉得文章的重点和亮点在哪里,要从全局来看,各个部分都是有一定的作用,重点和亮点有时是描写,有时是恰到好处的议论或者抒情,所谓画龙点睛。

考场作文2

第二篇——观察课的经历。

先梳理这一篇作文的思路。初次观察——初次写作——遭遇困难——老师的指导——再次和多次观察——获得感悟。

我的点评:这一篇文章其实是记叙了观察课的要领。什么是观察?观察就是带着目的反复察看,仔细地看,而且要记录观察笔记。观察有两种,都要求准确和细致,发现其特点。一种是科学观察,要求客观,要求能够发现其本质或者规律性的东西。另外一种观察是文学或者艺术的观察,不仅仅是准确和细致,更要求带着情感、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建立一种审美的形象,获得生命或生活的启示。

本文写的应该是文学观察。第一次观察课,虽然是带着写随笔的目的,但是目的不够清晰,而且没有方法指导,回到课堂,当然是无法下笔。不过,虽然与第一次比,第二次似乎具体了一些,不过关于方法还是不够明确、清晰。观察银杏的各个部分,注意各个部分的色、形(静)、态(动)、味等等,注意观察的角度,仰视、俯视、平视等等。还有,有没有带着情感、审美去观察,去感受。另外,文章有一个词语“用手捻树干”,这里的“捻”使用是否恰当呢?

本文侧重要感谢的是语文老师的观察指导,小作者写得还是比较具体的,当然,描写也能相对贴近语文老师的职业特点。

考场作文3

第三篇——感谢书法老师。

略写三年级学书法,到考过八级——向九级进发——考级失败——老师的指导——获得成功——表达感谢和感悟。

这一篇文章的问题是非常虚假,第一次考九级之前老师的指导是“弯且有力”,第二次考前指导是“柔韧不屈”两者似乎是一回事,为什么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似乎没有必然性。与最后的认真习字、一丝不苟似乎不能照应,前面的失利是因为不够认真吗?

点评:这一篇文章的技法是很明显的,比如对于老师形象的突出,多次使用肥胖、笨拙等词来突出人物的特点。不过,似乎这样的人物描写还是略略显得有些呆板的。

而且文章中的语病和匪夷所思的地方也比较多。比如,第一段的“一个身躯”到“一个手”。第三段“粗壮的手”写“轻盈的字”如何与“人要正直”建立起联系呢?“柔韧不曲”是怎么回事呢?柔韧就是能屈能伸吧?第四段“顶着面子”第五段“顶着阴沉的脸”。包括后面的启示与前面的记叙不能给形成照应(逻辑一致性)。

我觉得这一篇文章之所以获得了张老师的青睐,或许是采用了反复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不过,这个特点似乎不像是一位循循善诱、有造诣的书法老师的形象特点(开个玩笑,文中杨老师的形象有点像厨师哦)。

考场作文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对于主题的明确和突出,而主题的突出关键在于对事件重点的把握。考生要反复思考的是——这件事中给你帮助的是什么,哪个瞬间,哪一句话给你的印象和回味特别深,最想感谢的是什么?越明确,越集中,越好。

当然,还要把过程写出来,写出感受的变化,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某句话,就在某个点上,由某一位特定的人说出,甚至在特定的环境下说出,在不同人的心中产生的感受都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写作有一些像中医中药,从选材到炮制都是需要细细考量的。

写作指导应该从哪里着力,这还是要看什么阶段,技法指导课当然可以多多指导技法,而考场作文,命题作文首先要关注题目,关注选材,要注重对事件的思考和剪裁,因为技法就在事件之中,就在人物之中,就在感受之中。

第三环节是布置课后作业:

仿照课堂的修改,将自己的期末作文中,人物让你感动的地方,细致描写出来,300字左右。

教师的改写示例

总的感受:

写作难,写作教学更难。因为文无定法,万法从心,文成法立。

而写作教学特别应该关注的是写作逻辑,也就是关注感受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关注的写作发生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讲技法,更多的是一种思考,一种对于内心感受的梳理,一种对于事件的重新回顾和品味。

学习写作的初级要关注的是写,而不是作,更不是套作(单纯的技法模仿),要敢于放胆,要我手写我心。

指导初学者,要多引导关注来龙去脉,观察细枝末节,体悟感动细节。如果仅仅从静态的习作角度出发,来思考写作,做一般化的技法指导,这样的评讲课似乎有一些逻辑问题,或者说站在岸上看游泳,也可以说隔靴搔痒,甚至可以说会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注写作发生的过程,还是关注技法——作文评讲如何符合逻辑、切中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