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禄

薛家铁券世袭阳武侯


180 薛崔愿 作者

2017.12.16 22:55  打开App

图片发自App

《薛氏家族的十三位驸马》一文发出以后,反响强烈,被《人物》《历史》《人文社科》《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等同时收录发表,同宗的薛晰阳提出:明朝还有一位驸马,明英宗的常德长公主嫁给阳武侯薛禄的二儿子薛桓。查了一下《明史·列传第九·公主》,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三女叫常德长公主,其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明正统五年(1440年),常德长公主嫁给薛桓,常德长公主不是明英宗的女儿,应该是明英宗的姐姐,薛桓也是历史上薛氏家族的第十四位驸马。常德长公主嫁给薛桓,这在明朝应该是唯一的薛姓驸马了。


明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明朝也是中国继汉唐之后的一个黄金朝代。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在明朝享国的276年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史家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常德长公主的驸马薛桓之父薛禄,出身军旅,兄弟七人,排行第六,故军中呼为薛六,后更名禄。其早年从燕王朱棣起乒,在朱棣与惠帝朱允炆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中,屡立奇功。朱棣即位后,官至右都督,封阳武侯。明仁宗洪熙元年,加太保,佩镇朔大将军印,驻军大同,守卫边防。明宣德元年卒,追封鄞国公,谥忠武,《明史》及光绪《山东通志·人物志》、民国《增修胶(州)志》有传,薛禄是明代薛氏家族,也是山东青岛明代唯一封侯的将领。


阳武原为地名,位于现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原阳县于解放后由原政务院发文,将原武县和阳武县合并,各取首字而成原阳县。根据苏东鹏先生的《明代藩王封王封地考》记载:明朝时,很多封侯官员与封地并没有关系,封侯官员也不需要到封地居住。“侯”是一个爵位,仅次于王,只收封侯地的工资,而不参与该地管理。按明朝税收制度,阳武县一年上交国库的税收,按比例一部分上交国库,一部分留作无编制官吏自用,而薛禄封“阳武侯”就是指阳武县每年上交国库的税收全部作为薛禄的工资,但薛禄本人并不需要到阳武县本地居住,也不需要参与阳武县的行政管理。薛禄因何被封“阳武”侯,《明史》中并无详细记载,根据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记载,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反抗朝廷,建文帝为对付叛军,派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以李坚及都尉宁忠为副,率诸路军三十万分道北伐。八月间,已有三十万兵陆续到达河北正定,在滹沱河沿岸与燕兵发生激战,由于耿炳文庸碌无能,到处中计,只注意戒备西北,被燕兵从东南攻人,迫近子城。李坚亲出拒敌,阻住燕兵,立被朝廷封为滦城候。但局势急转直下,南军很快在被燕兵击破,李坚为燕将薛禄所迫,中槊落马,薛禄挥刀欲砍,李坚大呼:“我是李驸马,不要杀!”于是被擒见燕王。燕王说:你是至亲,今至此,奈何!遂将李坚械送北平,因伤重死于中途。薛禄俘获李坚的地方在阳武县、武陟县一带,故被封为阳武侯。


阳武侯薛禄是河东薛氏南祖之后,原籍同州府(陕西韩城)人。薛禄是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大将,为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稳定政权,以及巩固北方国防、开发边疆,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薛禄的父亲薛遇林明洪武年间自陕西韩城迁徙至青岛,薛遇林百年后葬于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薛遇林共有七子:薛明德、薛明善、薛明礼、薛明远、薛伍、薛禄及义子明仪。合分为七甲,薛禄行六,为六甲。薛禄一生为明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也得到了明王朝的极大赏识,据《增修胶志》载:薛禄家族铁券世袭,族谱煌煌,巍然胶南一巨族也。薛禄以其功绩上封三代,下荫后世,光宗耀祖。


《明史》载,薛禄家人中袭阳武侯位者,上封三代为:薛禄的曾祖薛安、祖父薛大,追封为“荣禄大夫柱国阳武侯”,为从一品。薛禄的父亲薛遇林,追封为“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保阳武侯”,为正一品。其曾祖母刘氏、祖母金氏、母亲张氏,皆追封为阳武侯夫人。薛禄兄薛明远,也以禄封招抚将军。薛禄后代中,承袭“阳武侯”者,有七世十一人。其中四人为死后追封。薛勋,薛禄长子,早卒,以子诜追封阳武侯。薛诚,薛勋长子,早卒。薛诜,薛勋次子,宣宗宣德七年八月袭阳武侯,十年五月领前军都督(正一品),英宗正统四年卒。薛琮,薛诜长子,代宗景春四年二月袭阳武侯,宪宗成化四年四月卒。薛(王扁),薛赞之长子,追封阳武侯。薛伦,薛琮之长子,宪宗成化十二年七月袭阳武侯,孝宗弘治三年主神机营右哨,武宗正德十六年坐鼓勇营卒。薛信,(王扁)之长子,追封阳武侯。薛翰,薛伦之长子,世宗嘉靖九年三月袭阳武侯,十九年管红盔将军上直(《明史》载,永乐时设明甲、红盔二军),二十三年卒,无子。薛干,薛信长子,薛翰之堂弟,追封阳武侯。薛(钅长),薛干长子,薛翰从子,神宗万历五年九月袭阳武侯,早卒,无子。薛钲,薛(钅长)之胞弟,袭阳武侯,年月无可考,神宗万历十九年正月任前军都督府佥事(正二品)。薛濂,薛钲子,袭阳武侯年月无可考,思宗崇祯三年九月授中军府都督加太子太师(正一品),崇祯十七年殉难。薛濂有子四人:薛棨、薛采、薛梅、薛棻。薛棨,薛濂长子,字孟韬,以勋荫,仕至前军府都督(正一品)一父薛濂殉,弃官扶柩归里。


“铁券”是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它在中国古代是皇帝分封元勋功臣爵位时颁赏赐给大臣的信物和凭证。“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丹书铁券”制度始于西汉初期,后世历代王朝一直沿用,其中明代的文献称铁券为“世券”,现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仍藏有实物,为金属铸造的半覆瓦形的特殊文书,其上刻有受赐人的姓名、勋劳、官爵,还写明持有此券,本人犯法可免二死,子孙可免一死。1381年,皇帝朱棣封薛禄为阳武侯,食禄1500石,追封三代为侯,还赐给他诰券。这种“诰券”,就是“金书铁券”,因为上面刻着“免死”的字样,所以《明史》中称之为“免死金牌”。1424年,明成祖朱棣死于征战途中。太子朱高炽即位,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一上台,就颁圣旨,阳武侯薛禄的“铁券”世袭继承,同时还封薛禄为左军都督加太子太保。这个太子太保本是文官一品,这时的薛禄成了身兼文武的双一品高官。为什么朱高炽封薛禄呢?因为薛禄是先帝朱棣留给自己的一位遗诏大臣。历史上,常常有老皇帝死前叮嘱太子要依靠一、两个老元勋。三国时,刘备给刘禅留下了诸葛亮;唐朝时,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了徐茂公,所以,明成祖朱棣给明仁宗朱高炽留下了薛禄。新皇帝先封官也是对国家忠臣施以恩惠,也是为自己笼络人心。


明仁宗朱高炽是个大胖子,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走路,他即皇位后第二年就染上了重病。朱高炽本来打算传位给儿子朱瞻基,但自己的弟弟汉王朱高煦却也在心里打小算盘,想抢个皇帝来当当。而且,这三个人的关系一向都很微妙。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有一次,先帝朱棣命令他们去拜谒明孝陵。于是,朱高煦就看着自己的胖子哥哥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你小心点,你摔倒了可有我盯着呢)。”而朱瞻基则应声称:“更有后人知警也(轮不到你,还有我在后头盯着呢)。”朱高煦本身是一员悍将,善于打仗,经常自比为“玄武门之变”中的秦王李世民。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病危时,朱高煦带兵进京,一副要抢班夺权的样子,弄得京城里人心惶惶。千钧一发之际,生命垂危的明仁宗朱高炽想起了薛禄。于是,在外征战的薛禄接旨后,班师回朝,他成为一根“定海神针”,及时稳定了京城的危险局面。薛禄回来,大局一定,朱高煦的皇帝梦自然破灭,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顺利登上帝位,就是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


新皇局势稳定后的第二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发大军讨伐汉王朱高煦,已经是老将的薛禄被点为先锋官。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薛禄打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战,仅用两天时间就包围了朱高煦所在的城池,逼其束手就擒。薛禄59岁时,以花甲之龄又一次佩镇朔大将军印出塞,率明朝大军和蒙古骑兵作战,薛禄临行之前,明宣宗朱瞻基专门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薛禄问当时很受皇帝宠爱的兵部尚书杨士奇:我是个大老粗,不大懂皇上这诗是什么意思,能给我讲讲吗?杨士奇说:皇上是拿古代的贤臣来比喻您啊。薛禄听了后自谦的说自己哪敢和古人比。是薛禄真看不懂吗?其实未必,薛禄熟读兵法,他其实看了不少古书,本身也会写诗。有一次,薛禄在皇帝朱棣的宴会上,写过两首限制韵脚的诗,其中:百万胡儿临城下,哪用才人八句诗。由此可以推测,薛禄的真实目的是向杨士奇探问皇帝对自己的看法,见没有猜忌之心,他才放下心来。其实,这完全不能怪薛禄多心,在中国古代官场上,官高要自疑,向来是不二生存法则。


1430年,薛禄病倒了,皇帝的御医和赐药也没能治好他,一病而亡。《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记载:皇帝朱瞻基亲自写文章悼念薛禄,赠鄞国公,谥号忠武。兵部尚书杨士奇为薛禄写的《忠武侯神道碑》中称,薛禄这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最大的兴趣就是谈论边疆的防务问题,一说起来别人甚至觉得他唠叨,但他“所向成功,未尝败北”,堪称常胜将军。薛禄的爵位在明朝被世世代代继承下来,他的小儿子薛桓,在明英宗正统五年娶了朱瞻基的次女常德长公主为妻,成为大明王朝的驸马都尉,薛桓也是中国历史上薛氏家族的第十四位驸马。到明朝末年,薛禄一家先后有11人被封为阳武侯。杨士奇在《东里文集》中评价薛禄:为将智勇兼备,常事先筹划,用心之至,以夜继日。故所向成功,未尝败北。问一但临陈中矢石,裹创赴斗,无进无退。公祗事三圣,涉历多,用志笃,鞠躬尽瘁,以效臣职。故能建功国家,流光简册,致身富贵,垂庆后昆,其非古名将之流,而今之不可多见者。


明亡入清后,薛禄后裔中有多人因科举出仕。可考者有:薛希瑄,字拱璧,曜之曾孙,清康熙十七年(1679年)戊午科举人。薛希方,希瑄弟,字端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戊子科副榜。薛世道,希方子,字何思,清雍正二年(1725年)甲辰科举人。薛桐,薛遇林十三世孙,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丙子科亚元。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有:《明史》《永乐大典》《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䃼修胶史》以及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柏杨著《中国人史纲》。旅居法国巴黎的河东薛氏西祖房

后裔薛晶宗亲亦对本文有提供资料之贡献,一并致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