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学院

      苏格拉底说:“我承认我的无知。”一句话打倒了同时代的众多“饱学之士”。渴求追逐真理,愿意探求一切事物的来源出处,愿意找出世间万物之中隐藏的真知,因为这样的缘故,他被神誉为“古希腊最为智慧的人”。因为对问题孜孜以求,见微知著,所以,无数自诩博学的人,都因为被他的提问驳倒而颜面扫地。因此,他的仇敌不少,而最终,他也因为自己的辩论和所坚守的真理,喝下了毒酒。他是一个真正为真理而死的人。

      苏格拉底毫不掩饰他对美少年的喜欢,这在《柏拉图的人物对话集》中可见一斑,然而,苏格拉底喜欢的就是外在的美丽的少年吗?答案似乎并非如此,他所喜欢的是超越躯体之外的精神之美,纯粹之美,能彰显人本身的智慧的美。外在肉体只是一种象征物,或者寄托物。就好比一个离世之人给予生者一个挂件,在生者眼中,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挂件那样简单了,他还有逝者的精神、逝者的意志、逝者的期望和嘱托在里面。

      也正是因为苏格拉底的努力,哲学关注的对象逐渐由自然转向人本身,人的价值得到彰显,人的精神得以抒发,哲学的光辉才能让世人看见。

      柏拉图认为有一个世界是人所不能触及的,那就是理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一切,我们常人无法领略其中的奥秘,我们所看到,所听到,所接触到的一切都只不过是理型世界之外的东西,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的事物如果超脱理型世界之外,都只能是“流动的”,都只能是变化着的存在。在他看来,概念和范畴都凌驾于人的感觉之上,人是无法探索到真正的真理的,能够吮吸真理之营养的只有神,或者是被神选中的人,由神的指引或得到神的许可而进入到真理之国的人。

      柏拉图认为,上帝将男人的身体分为两半,另一半变成男人,把女人的身体分为两半,另一半变成男人,如果是男人与女人,他们便结成夫妻;如果是男人与男人,就会出现同性相恋的情况,然而,诚如苏格拉底热爱着美少年一样,这种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上述已言,不必再此赘述。

      柏拉图将女性的地位提到很高,她认为女性具有与男性相等的能力,只是因为生育与持家这样的现状而被压抑和隐藏。

      与柏拉图把真理举得高高在上相反,亚里士多德肯定人的感觉,认为人通过感性的感悟和理解会自然而然地获得真知,而在感性的接触后,人也会以理性的态度自然而然的分析所见所闻的东西,依靠这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顺水推舟一般地提出了自己的逻辑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实在界是由“质料”和“形式”和谐统一的事物构成的,质料是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形式是形成事物的各个特点。由这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件事的发生存在质料因、形式因、主动因和目的因四种原因的观点。而目的因是十分独特的,例如,天空下雨的目的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因为植物生长需要雨的滋润。这就是其中隐含的目的因。是谁主使这个目的因,是上帝。这种观点显然是错的,但是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极度落后的古希腊时期,人对自然的敬畏由来已久,许多无法解释的东西,人们普遍认为是神在驾驭,即便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圣哲也深信不疑。

        亚里士多德没有继承柏拉图尊重女性,看重女性的先锋观念,而认为女人只是容器,孩童所继承的一切精神和品质都取决于父亲的基因。这一点一直影响到西方中世纪时期,对于女性地位的打击十分久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雅典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