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喝咖啡,身边有很多人也爱喝咖啡。
早上喝,中午喝;约会喝,逛街喝;拿得起速溶,放得下手磨;黑咖啡能喝,摩卡加奶油也能喝;加班通宵要喝,在家无聊也要喝。
有的人口味很固定,有的人什么都不挑。但不论人家爱喝什么样的咖啡,一起喝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
前几天闺蜜光荣毕业,我去学校给她献花。有幸故地重游,去食堂喝了杯咖啡。
你没看错,学校食堂里有一家正儿八经的咖啡厅。
大概是因为,我们学校在宇宙中心五道口,学校特别小,但是外国人无比多。跟周围学校的食堂比起来,我们这个食堂,就像开了挂一样。不但有普通打饭窗口,而且有咖啡厅、日韩料理、东南亚菜,还有个单独的清真餐厅。
四层的咖啡厅,定价跟星爸爸差不多。咖啡好喝,松饼也受欢迎。上学的时候,天天来是不可能的,但只要领了兼职工资,就愿意浪一下。
咖啡厅里能看到很多外国人,点杯咖啡坐一下午,写作业、聊天、见语伴。咖啡厅的布置很文艺,木桌子、木椅子,复古色系的麻布靠垫,衬着暖黄色灯光,随便一个角度都可以当做网红自拍。
除了这一家,学校里还有好几处可以喝咖啡的地方,各有特色。细想起来,咖啡厅竟成为求学时光中重要的一部分。
图书馆门口的小店卖咖啡和三明治,黑咖啡才几块钱一杯,盛咖啡的纸杯有一种平易近人的味道。做三明治用的长面包神似赛百味,内容丰富,物美价廉,用纸包着随你带到什么地方去吃。
刚入学的时候找了一位语伴,常常约在这里见面。一人一杯咖啡,我辅导一小时汉语,他聊一小时英语。学习语言不能不出声,图书馆里规矩多,大家都爱往咖啡厅跑。一到下午,小店就没位置。
宿舍旁边的西餐厅也愿意去。我很爱肉酱千层面,热腾腾端上桌,也不怕烫嘴,直接用叉子挖一角。千层面的形状散了,满满的肉酱溢出来,叉子上牵着细长的芝士拉丝。
当然还要点一杯冰咖啡,大概十几块钱。咖啡端上来,玻璃杯很快就挂上一层细密的水珠,咖啡的颜色被牛奶和糖浆冲淡了,更是朦朦胧胧看不清楚。我嫌弃加糖的咖啡,可是这一杯甜度很好,喝一大口,一下子就把夏日的燥热冲散了。
澡堂对面的咖啡厅去过几次。环境比较昏暗,配上菜单的定价,就会使咖啡显得十分高端。这里座位少,木头凳子有点晃。我每次战战兢兢保持坐姿平衡,看着对面漂亮的美国女孩,就可以断定她绝对不爱学习,只想聊天杀时间。
还有几次因为学生懒得出门,把我约到留学生宿舍楼里的咖啡厅。外国学生在这儿怡然自得。不同年龄、人种、肤色的留学生三五成群,带着各国口音的英语和汉语无缝切换。
可是对我来说,这里却让人体会到一种陌生的氛围,感到自己远离舒适区,点单都平添几分拘谨。虽然跟学生一起喝着咖啡做习题,内心有个声音却一直在说,即使与你近在咫尺,有一群人你可能永远融入不进去。就在这样的时刻,会突然产生一种巨大的遗憾。
后来逐渐释然了。我和许多人之间,本就隔着一杯咖啡的距离。对我们来说,坐在一起喝咖啡已经很舒适了,想要更进一步,也许会打破咖啡杯。我们共享这所学校,共享校园里滋味丰富的咖啡厅,这就已经足够。
我毕业几年了,闺蜜留在本校深造,偶尔回去找她吃饭逛街,也说到学校里各种小店和小卖部纷纷关门。记忆里的三明治、千层面、咖啡渐渐地吃不到、喝不到了。置身小联合国,时刻都有可能感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这样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