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入团体关系的困难,犹如我们进入人生的困难。
——塔维团体会议
1
请你在教室里找到两个人,你不必告诉他们,但是请和他们保持一样的距离,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结构。人群,悄无声息地在教室里慢慢移动起来,我紧紧盯着着我的两个“目标人物”,他们走,我也走,慢慢地人群终于停下来,整个人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阵势。
仿佛感觉到人和人之间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连线,任何一个人有一些小小移动,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我们之间相互不认识,并且无法交流,但是我们确实形成了一个动态而稳定的“系统”,这一幕让我觉得非常神奇而有趣。
这个体验,一下子把我扔进了塔维团体会议体验工作坊。59个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带着不同的目的,期待,好奇,来到了一起,成为了一个临时团队,今天我们要在9个导师的带领下,收获什么呢?
然而本次的学习方式,是那么的特别,没有权威发声给到你任务和标准,甚至连学习的团体,都难以组织起来,更像混沌而乌合的一群“团伙”,每个人都是在各自领域里的精英和专家,但是我们这群人却没办法在这里形成一个良好的团体。
伙伴们一起经历了混乱,无助,争执,困惑的一天,甚至有些人依然带着困惑离开。
2
去之前,就秉承Justin老师的“玩的开心就好”心理暗示,这一天,就是来for fun,这也是周溪乔师兄曾经告诉我的体验式学习的第一层目的。一天的体验的结束,其实我发现,我的初心在一天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当人群之间没有交流,并且需要个人独自完成任务的时候,确实“for fun”起了很好的作用。感受当下,和自己一起,我找到了一件物品,赋予他象征和意义,这一切对我看起来很顺利。
但是,当我们要以团体的方式进行学习时,面对顾问们一张一张冷静的脸,并没有给我们任何指示的时候。团体中,个人不同的特征开始展现,焦虑,紧张,做点什么,需要树立权威,渴望领导,又缺乏领导,虽然,我自己申明“for fun”,但是正如一位朋友说的,你在为别人的焦虑而焦虑,这一语道破了我几乎常见的自动化模式,把别人的困扰背到自己的肩上,认为这是我的责任。即使我已经给自己戴上了“for fun”的帽子。
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这个由大量培训师、咨询师、HR、促动师、敏捷学习者组成的团体,有我们自己相似的共性,但是又有个性鲜明的个体。似乎,并没有人真的愿意做了一个号令天下的充满力量的leader,站在凳子上大吼一声,“跟我走吧!” 也很难全体或者说大多数人服从一个提议,“我们这样做吧”。我们都喜欢冷静观察、思考、期待专家和导师能给我们一个“豁然开朗”的解释,等待最后一个揭开奥义的彩蛋。
到了下午我已经不那么轻松地认为我是在“for fun”,我不淡定了。怎么让团队每个人都能够收获价值,让那位的愤怒能够少一点,让觉得无聊的人振奋一点,让觉得不爽的人舒服一点,怎么可以让提前走的人下次可以不再提前走,让每个人都找到一种在团体中的自如状态呢?
怎么样人和人之间能够深度链接?是否需要设置一个目标和任务去驱动?怎么做,让团体可以往前走一步呢?我follow别人的提议,做了一点什么,例如站起来手拉手,却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而我们这样做,似乎让看着我们做的人徒增了无聊感,无助感。
不经意间,我的“供应者”(provider)思维模式又在暗暗地运转。
3
对一天的体验,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忍不住要去扮演各种各样的“上帝视角”,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我和我们,其实是一个系统。我们为何一定要高高在上去领导团体,而不能让团体本身依靠系统来运转呢?我仔细翻出那份翻的无数次的工作坊介绍,也就是几张纸,突然有些明白里面的一些句子,非常关键的句子:
通过一系列团体活动的体验,利用此时此地的呈现,为成员提供机会从个人,小团体,大团体三个不同视角对“系统”进行探索、理解和改变。
我突然想到了一天开始的那个“等腰三角形”,如果早上那根看不到的虚线,变成实线呢,让团体形成这样的系统去促进交流,是不是比我们四分五裂,或者仅仅是意见、指责、评论满天飞,却没有落地会更好一点呢?只要一个人在动,这个系统就在运转。
这里会有个人,小团体,大团体,以及最重要的“系统”,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或许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定的轨迹里动起来。团体的动力,未必来自于一两个权威的声音,也许就来自我们每个人本身。
如果用一些词描述这一天对我的收获,将会是,震撼和遗憾。原来要形成一个团体,是那么难,我想起了Justin老师分享的那句话:我们进入团体关系的困难,犹如我们进入人生的困难。我们那么真实地在这里出演自己,而不是别人,这份真实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们是差异如此之大的这样一群人。
而那些遗憾,没有做到的,错过的,偏离的,他们有极可能也会在我的人生中以其他的方式再次呈现,这场塔维团体会议,就是我们人生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