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与TCPIP笔记 期末

OSI参考模型(ISO提出的一种网络分层模型)

  1. 层次结构  七层
  1. 每一层的具体功能

应用层:  网络的服务(不同的服务由不同应用程序在具体应用协议下实现)

表示层:实现数据的表示,(比如字符、图文数据的表示,以及数据的压缩,加密)

会话层 session  :实现通信双方会话的管理、跟踪

传输层transport: 实现通信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方面工作

网络层 network:实现网络中源设备与目的设备之间的通信,路径选择及分组转发。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实现每一段链路的数据传输,及传输的差错及流量控制等工作。

物理层  physical:实现底层的一些规范工作,包括电气、机械、功能及规程(过程操作)等方面的规定,实现物理连接。

  1. 信息传递

网络层次模型每一层有相对独立的任务,该层协议来完成相应任务。一层为其上一层提供服务支持,一层的数据是其下一层所要处理的数据源。

网络通信中,每一层处理的数据,成为PDU协议数据单元,每一层的PDU不同,不同的PDU是在每一层的协议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数据封装,在接收时,接收方再对接收的数据按照模型的逆过程来提供解封装。

 OSI模型中: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的PDU:数据 data

             传输层的PDU:     数据分段  segment

             网络层的PDU:     数据包   packet

              数据链路层PDU:   帧   frame

             物理层的PDU:      比特流  bits

注意:物理层不是传输媒介,传输媒介是在物理层之下。    

TCP/IP协议模型

  1. 层次结构 四层
  1. 每一层的功能
  2. 信息传递  封装-解封装
  3. 每一层已经有具体的协议来支持,所以TCP/IP是目前的实际应用的通信协议。

如:

应用层: HTTP、FTP、DNS、Telnet(远程登录)

          SMTP(发邮件)、POP (收邮件) (用于电子邮件传输)

DHCP  (用于动态分配IP地址及其他地址资源的协议)

传输层:TCP(提供可靠传输)

        UDP(实现快速的尽力传输)

网络层:ARP(地址解析,实现IP地址与MAC地址之间的映射)

        IP(网络分组转发)

ICMP(网络控制报文协议,发送消息)

IGMP(网络组播管理,实现组播传送)

网络接口层:实现链路层传输及物理层规范。其中包括在不同链路段的具体技术如局域网中的CSMA/CD,广域网中的PPP、HDLC、帧中继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模型的对比:

相同点

  •  OSI 参考模型与 TCP/IP 参考模型都采用了层次结构。

都能够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通信服务机制。

都是对网络互联的结构及网络通信过程进行描述。

不同点

OSI 采用的七层模型; TCP/IP 是四层结构。

TCP/IP 参考模型没有对网络接口层进行细分,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描述; OSI 参考模型对服务和协议做了明确的区分。

OSI 先有模型,后有协议规范(但没有具体协议),适合于描述各种网络;TCP/IP 是先有协议集然后建立模型,不适用于非 TCP/IP 网络。

TCP/IP 一开始就提出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而 OSI 一开始只强调面向连接服务,直到很晚才开始制定无连接的服务标准。

OSI 参考模型虽然被看好,但将网络划分为七层,实现起来较困难;相反,TCP/IP 参考模型作为一种简化的分层结构且有实际协议的支持应用很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p2p,网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