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版“色戒”《沉静如海》:战争背后是敌国之恋攻守抉择

《沉静如海》是一部于2004年上映于法国的二战影片,该片由维尔高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二战时期一位法国少女爱上德国军官的故事。虽然这部电影并没有得过国际性大奖,但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1分,好于98%的爱情片和战争片。

其实,《沉静如海》于观众而言,让人悸动的早已不仅是表面平静,内心澎湃汹涌的感情。而且家国面前,能坚守各自体面的真情。它其中包含着太多情感元素。反思与自省、家乡与异国、暗恋与明恋,无数的情感交织,凝结成了一部暖人佳作,也使得《沉静如海》时隔近20年,依然有着让人回首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沉静如海》,一起看钢琴声中,战争背后,两位主人公敌国之恋背弃与体面的抉择。

《沉静如海》海报

01. 钢琴声中的初次遇见:用沉默作反抗武器,不屈于普世价值观,勇敢坚守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宁静的乡村小镇,相依为命的祖父和孙女二人,生活在一栋老宅里。但一个德军上尉的来到,德军上尉贝纳利克所属的部队征用了这栋老宅的部分房间,指派他住了进来。怀着对祖国的忠诚之心和被侵犯的不快之感的祖孙二人,内心当中对这位 不速之客充满了排斥与厌恶。

身为普通的法国人,他们用秉持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态度,无视了贝纳利克的存在。

当贝纳利克带着自己的行李踏进这个家门时,妮安娜正坐在钢琴前弹奏着巴赫。贝纳利克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已被深深吸引,因为他也喜欢着巴赫,这让他想到了家乡,想到了自己的梦想,自己曾经是个作曲家。此后,只要贝纳利克在,她就再也不弹钢琴。

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法国人,但她和祖父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虽然贝纳利克是一个敌国之人,但他们从没有做出很过分,有失礼仪的事情来。贝纳利克与妮安娜将那钢琴曲,赋予了超乎它本身的意义。同样,从钢琴曲里,我们看到了妮安娜从排斥、懦弱,到勇于追求自由、心中所想的成长历程。

三人一起烤火

面对沉默的祖孙二人,贝纳利克用良好地礼仪撬动他们的心门

妮安娜与祖父有自己想要坚守的,而贝纳利克面对他们的沉默,也有自己的选择。这正是他与其他德国兵不一样的地方。不管是回家还是出门,总是礼貌地向他们问候,就算他们从未给予他任何言语上的回应。这样的问候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日日如此。

尽管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依旧不与这个敌国的上尉搭话。面对贝纳利克的绅士行为,虽然内心有了些许波澜,但更多的是对他的敌视,他们能做的唯有忽视,国家面前,先是“国”再是“家”。

影片中多是灰蒙蒙的冷色调,暗示着被那些被战争迫害,看不到希望的人,只有麻木活着的生活状态。他们缺乏自由,没有选择的权利。

贝纳利克观看书架

贝纳利克的自白,祖孙二人被触动

从第一句的“祝你们晚安”,到后来无关紧要的谈论天气的话语,再到热情礼貌地说一些隐秘克制的话,贝纳利克告诉她们他是因为家族传统和荣耀才被迫入伍的,其实和法国家庭一样大家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向他们谈起了文学与音乐,特别是巴赫。

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会产生令对方产生满足感,当你发现某个人与你拥有同样的想法、价值观和愿望时,或是当你发现对方与你喜欢一样的音乐、一样的活动甚至一样的食物时,我们更有更能对他产生好感,更喜欢他。

这也不难看出为何贝纳利克与妮安娜会被对方相互吸引,情愫渐生。妮安娜的巴赫钢琴曲得以让远在他国的贝纳利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宿感,而贝纳利克让妮安娜有了向往自由渴望自由的念想。

贝纳利克对于海的见解也很独到:

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

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喜欢它的宁静。是隐藏在深处,谜一样的大海。

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

面对贝纳利克坦露的心声,妮安娜依旧没有任何的应答,但平静的表面下面,是内心的波涛汹涌,她开始偷偷地观察他,发现他有着飒爽的身姿和优雅的脸庞。目光从最初的冷漠到柔情,从抗拒到迷乱。

妮安娜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经过他说过的那片宁静的海,大海不语,似乎和她一样在用心在听着一切,在悄悄地欢喜。她对这位德军上尉动情,并不是她不爱国了,而是她对战争有了更深的恨意,内心的无奈却令她止步不前。

偷偷地注视

02.再弹巴赫时,他才知道退一步是给爱国之人最好的体面

圣诞节那天,妮安娜认真化了妆,并换上了很漂亮的衣裙,两人第一次单独待在一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贝纳利克的冲动打破了沉稳,他来到钢琴前,为妮安娜弹奏起巴赫来。

这美好且自由的音乐,像是打开了束缚妮安娜内心的枷锁,精准地击中了她灵魂的柔软处。一曲终,贝纳利克来到妮安娜身后,想要触碰她,终究还是将手收了回来。

贝纳利克出门后,妮安娜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小鹿乱撞的心,偷偷走进了他的房间,“贪婪”地闻着他围巾的味道,将头埋在他入睡的枕头中,躺在他睡过的床上,想象被他拥入怀中的感觉,她是多么地渴望自由与和平,渴望和他在一起。

妮安娜开始有意无意地等着贝纳利克回家,她盼望着他快点回来,唯一不变的是她与祖父的沉默,而在她欲言又止的柔情中,多的是克制与无奈。

当贝纳利克换上一身便服下楼来烤火取暖时,总让人心底一颤。他看上是那么地普通,像是这个安静而平凡的家的一份子,若是真像换下一件军装这么简单那就好了。贝纳利克本打算直接对她倾诉衷肠,这时候祖父的忽然出现打断了他只说了半句的话:“我有话对你说.……”他似乎懂得祖父制止的善意和用意。

祖父是在告诉孙女“不可以”,不是因为国籍不同,而是因为他始终属于敌国那一方,和他在一起,便有了叛国之意。如果不能在一起,至少也要给对方留下体面与尊严。毕竟他们之间是存在界限的,他除了离开也别无他择。

在我看来,贝纳利克的到来让妮安娜有了追求自由的欲望,让她平静如海面般的生活有了波澜,让她进一步打破自我的束缚得以成长,他用他的礼仪真诚打动着她,用他的追求和平的心牵动着她。同时也让妮安娜更加豁达,淡然无畏地面对生活的不顺。

回望

03.第三段巴赫:曲终人散非本意,只愿他日能见君

妮安娜无意间发现朋友企图谋杀上尉,在他的车上安装了炸弹。她第一时间冲向他的房间想要告诉他,但那扇门阻隔了他们,妮安娜紧张犹豫,不知如何是好,直到发现他要出门,妮安娜像是失去了理智,再也顾忌不了那么多,她奔向钢琴,开始疯狂地弹奏他们共同喜爱的巴赫,这一次有别于他们之前的柔情,琴声变得高昂而急促。

听到琴声的贝纳利克果然停下了脚步,正当他认真倾听时,只听得一声爆炸声从外面传来,妮安娜终于放下了沉在心里的石头,他这才懂得她琴声的深意。如果他事先知道有人想谋害他,他是因为个人名誉而上车还是愿为一曲琴声而留下,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有人说:世上能打破国界的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战争,另一种是爱情。

妮安娜终究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她终于有勇气趣追求心中之想,第一次为自己做了一件事,用爱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即便是两颗心是如此干净纯粹深情炙热,但也只能在理性和感性,渴望与抗拒中一次次来回摇摆,最终只能安放在心里,希冀它永不退去

离别总是来得比预想的要早一些。由于上级的安排,他不得不离开。临走之前,他像往常一样最后一次对他们说晚安。妮安娜控制不住自己追了出去,两人四目相视,面临即将的告别,心中纵有千言万语想述说,终究化成了一句“再见”。长久以来的独白终于在话语上得到了回应,贝纳利克就这样带着一丝的满足离开了,他还有他的使命要去完成。

这句“再见”,其实是妮安娜对贝纳利克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全片他们仅有的唯一一句对白。影片中的“再见”二字看似简单,其实何其沉重,不仅代表了当时国与国之间不可磨灭的界限,代表了妮安娜与贝纳利克爱情的无奈,还代表了妮安娜对自由与和平的追求。

影片最后,妮安娜加入了反战抵抗组织,为了停止战争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阻碍与隔阂,虽然这股力量很小。正是这场偶然的相遇,让她有了自我想法。对自己国家忠诚,他们都做到了。在这时,他们的小爱已经上升到了对国家的大义。

她说的其实是“永别了”

总结:

豆瓣上有句影评说:因为相较于太多人只百分之一相爱却装出百分之百,电影主角百分之百相爱却只能流露出百分之一但这百分之一的力量已经足够震撼了。

影片中导演对细节的刻画极其细腻,演员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都非常到位,每个镜头都在表达着暗涌的情感。影片中的对话并不多,但并不会让观众觉得枯燥,反而会惊叹于:人的眼睛是可以说话的,甚至胜过言语。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部极好的反战片 ,导演用两人无法圆满的爱情,来诠释战争的残酷,借影片故事道出自己希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初心。两个相爱的人却不能白头偕老,正是这种悲剧让我们不禁追问,是不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正是战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欧洲文艺版“色戒”《沉静如海》:战争背后是敌国之恋攻守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