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只有不到原本的2%,国图藏《永乐大典》依然值得我们敬仰

提到中国古典图书的集大成者,大家都会想到《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的百科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帮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但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条目中,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书目却不是《四库全书》,而是比它更早的明代类书《永乐大典》。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类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类书。

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书籍类型,是把古代书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词骈语等资料有选择地摘录下来,并根据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成书,以便寻检和征引,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根据取材范围,类书又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科性类书。

我国历代编纂的类书共600余种,存世约200种。

“类书之祖”,是三国魏时桓范、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全书分40余部,每部有数十篇,全书共1000余篇。隋唐后散佚,清人孙冯翼从各书中辑出佚文7卷,收入了《问经堂丛书》。

唐代时,著名的类书有欧阳询、陈叔达、裴矩等编辑了《艺文类聚》,徐坚等编纂的《初学记》,虞世南汇编的《北堂书钞》和白居易整理的《白氏六帖》等。

宋代的类书主要有“宋四大书”:《册府元龟》和《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当然非《永乐大典》莫属。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编撰,内阁首辅解缙及姚广孝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式的文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保留了绝大部分明朝之前的文献古籍,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全书自永乐二年开始编制,到永乐五年定稿,永乐六年正式抄录完成,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由于成书的过程过于繁琐,永乐年间仅有一套正本。

明朝历代皇帝都非常喜欢《永乐大典》,特别是嘉靖皇帝,可以说是手不释卷。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幸好《永乐大典》没有损失。心有余悸的嘉靖,决心让人重新抄录《永乐大典》,做一个“备份”。

历时五年,终于完成。此后,世上《永乐大典》分为正本和副本两套流传。让人痛心的是,正本在明朝末年就已经下落不明了,而副本也大多亡于战火。

为了更好地保护《永乐大典》,传承文化根脉,挖掘珍贵价值,方便公众利用。国家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即致力于大曲的搜集与保护。百余年来,在社会各界和几代国图人的不懈努力下,通过政府拨交、海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采访等多种途径,先后入藏《永乐大典》224册(62册暂存台湾》,现为《永乐大典》海内外最大藏家。过程中,鲁迅、袁同礼、郑振铎、赵万里等人贡献尤著。

展览现场一张图表显示,截至2019年,全世界仅发现有《永乐大典》400余册,除中国的241册外,日本有60册,美国53册、英国51册、德国5册、越南4册、爱尔兰3册,其余不详,总数不及原书的4%,国图收藏占一半以上。

为了展示《永乐大典》的魅力,持续推进古籍保护事业发展和中华传统典籍文化传播,国家图书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

展览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搜罗颇见费心坚”“遂使已湮得再显”五个单元。展出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12册,以及其他珍贵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名家手稿和舆图,各个时期《永乐大典》入藏国图的档案,不同时期出版的《永乐大典》影印本及海外收藏《永乐大典》影印本等。

我虽古汉语知识极其薄弱,但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看完后,感觉这套书虽是一种汇集,但体现的是盛世中国的经典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展示和推广《永乐大典》在当代同样其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也希望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宣传它,让更多的人走进展厅,去近距离地感受它的美和力量,喜欢它进而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使只有不到原本的2%,国图藏《永乐大典》依然值得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