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示弱

                关系之中,除了“争强”其实还有“示弱”。从小到大,我们身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会我们怎样成为生活的强者,怎样变得更强,然而在关系里面,还有一种反向思维,就是怎样示弱,如何恰到好处的示弱,让关系更好地相处,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这也是一种能力。



        示弱的想法来源于 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 原句是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原文是“最高层次的善德就像水一样.水有利于万物,却不和万物相争”  。

   
    我的理解是,人的个性要像水一样,要有利于万物施展出其长处,而不与之争辩 。


        在家庭关系中,面对孩子与老人,这是一条很好的准则。我们给予孩子帮助,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觉得“我可以!” 我们给予老人的付出,最终目的是让老人觉得“ 您帮了我大忙了”。因为老人与孩子都没有社会角色的承担,所以在会尤其在意家庭里面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但是相反,如果我们一遍一遍给孩子说“这事像我这样做,你做的不对” 或者一遍一遍给孩子讲题目”其实本质就在做一件事—“毁人不倦”向孩子暗示“我很厉害,你不行!” 。多次暗示的结果就是 孩子觉得自己啥都不行,啥也不想干了。

        孩子最近准备学七巧板,我带着她去文具店买了一个回来,一回家发现七巧板散了,孩子坐着桌子上,准备把它拼起来,折腾了好一阵子都没有成功。她过来找我帮忙,“那我们一起试试吧” 于是我也开始一般分析 一遍尝试,还是没拼好“ 我没拼好,但是不想放弃,呆会我要再试试” 孩子听我这样一说,也跟着想办法,“要不,我画个正方形,然后用笔切割一下,说不定可以” 我半信半疑的说你试试 ,不一会儿她居然用这个方法弄出来了。看着她那自豪的表情,我也由衷的替她高兴,图其实书上就有 也很容易就查到了,但是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这个过程中 孩子学会了怎样解决问题,一种方法不行还会跳出那个圈子 另辟蹊径,这一点我的确不如他 ,有句古话这样说的“喇叭不响掉个头吹”这也是一种应变能力[呲牙]。

      对于老人,“如果我们在意的是观念落伍,是非黑白”,那么很有可能会陷入一场较劲之中。所有老人的育儿观带有时代特色的,她们会坚持自己的观念,且极力维持,如果有冲突,就会让孩子看到3件事情。

1、不尊重老人
2、不接纳不同意见
3、不知道怎样和“不同”相处

        春天来了,孩子想在菜园里种点种子,她拿着锄头满菜园的开挖,然后提着水壶满院子洒水。奶奶看见了,连忙赶了出去,大声呵斥“你又在搞什么破坏,一天到晚不停一分钟,把我的菜都弄死了,赶紧回” 孩子刚开始被吼懵了,愣在那里呆了一会儿,立马还击“我就要!哼,不要你管,臭奶奶!我不要臭奶奶,把奶奶送回老家去!”奶奶见她说的不听还犟嘴,立马把我喊过来“ 你看看孩子,都被你惯️不成样子了,不说不管教,以后不成材” 我把孩子带回了房间 问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孩子想干什么之后,我带着孩子走到奶奶的面前,“妈,刚才孩子说话顶撞了您,是我没有教育好,给您赔礼了,您一直靠菜地为生 菜地养活一家人,所以土地是您的命根子,我能理解。但是孩子也喜欢土地 喜欢种植,[偷笑] 因为她是农民的孙子。您看要不给她画一片地,这样互相不干扰,怎么样?”  奶奶沿着菜园溜达一圈,在一个角落画了一个圈,算是“划拨”给孩子了。孩子这才高兴起来,我问她“你刚才是怎样对待奶奶的?合适吗”  孩子立马说“奶奶,对不起,我刚才说错了!” 。“妈妈,我对孩子教育一直比较顺其自然 管的少,刚好您很严格,有原则,我觉得我俩搭档起来,力度正好互补,孩子肯定可以教好,您说是不是?”奶奶不说话,笑了。

        无论是和父母、还是公婆相处,时间长了,发现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向她们示弱,让老人发挥他的长处,让孩子看到,我们怎样尊重他人,又同时用尊重的方式表达想法,最后和“不同”相处。

      人的一生就是在学一件事情,怎样和“不同”相处。



       


当自己内在和外在不同的时候,我们需要去探究,追求统一,达到心灵的宁静。当我们面对世界不同相处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善利万物”“和谐相处”。

      世间万物的相聚,源于相同,但是存不同。

        我们可以做的 就是在同和不同之间,自由切换而已。所以“争强”和“示弱”都是很好的选择,看我们怎么用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系中的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