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3 教学小记 《藤野先生》手稿的“密码”

原创:书山花开

鲁迅说,在作家的未定稿与定稿之间藏着写作的密码。理由如下。

朱正编《鲁迅手稿管窥》  

语文作业本对《藤野先生》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鲁迅的手稿,比较定稿与原稿的异同:

八上《作业本》导学四
八上《作业本》导学四

看朱正编《鲁迅手稿管窥》,就会发现编写该作业的老师,参考了朱正先生此书的成果。

第一处,关于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

《鲁迅手稿丛编》 第一册p67
朱正编《鲁迅手稿管窥》 p75

朱先生作了这样的说明:

朱正编《鲁迅手稿管窥》 p77

自然,比作业本涉及到的要多些。对“其时进来一个”未作说明,其实这一改动效果也很明显:我们似乎看见了先生进来的场景,很有现场感,感觉动态化,比原稿的静态介绍,生动了许多。

第二处,文末时的改动。

《鲁迅手稿丛编》 第一册p75
朱正编《鲁迅手稿管窥》 p99

朱先生作了这样的说明:

朱正编《鲁迅手稿管窥》 p100

作业本涉及到的仅一两处,多从塑造人物和用语的准确而言,像选材和构思的修改并未提到,而朱先生许多笔墨是就此而论的:

作者决定在这最后的一段里写一写藤野先生给自己的仅有的两件纪念品:改正的讲义和题了“惜别二字的照片。原来打算先讲照片的,刚写了“他的照片x”几个字之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先讲讲义了。这是一处十分精彩的修改。因为,关于改正讲义的事,文章里已经着力写过了,此处无须重复,只把它终于不幸遗失的结局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倒是相片还得做几句有声有色的文章。就文章的结构说,结尾部分总是要着力地写,造成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我们读到“……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这几句的时候,真感到作者的笔力简直穿透纸背。也只有这样有力的文章,才能够压住全文,作为全篇的收场。我们不妨作一个这样的试验:把这一段里讲到讲义的和讲到照片的两节文字次序对调一下,念念看,马上就会发现它显得头重脚轻,软弱无力。(朱正编《鲁迅手稿管窥》 p100)

划掉“他的照片”而毅然选择先讲“讲义”后讲照片,是对材料使用的选择,这其实关乎文章的构思:何者可以作为对比物而存在(讲义的丢失恰恰显出“照片”的可贵和重要),何者可以在文末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讲义和照片先后次序变动,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而我们通过原稿和定稿的对比,可以窥见藏在文章里的“写作密码”

课本的“积累拓展”(p28)也有类似的题目,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

八上语文课本《藤野先生》

该题的答案

一句中改定稿比原稿多了“花下”“成群结队的”两个词语。这样修改之后,“花下”指向性更强,“成群结队”讽刺意味更浓烈

二句中改定稿比原稿多了“有一间的”“咚”,“熟识”换成了“精通”。用“有一间的”使得表述更准确; “咚咚咚”更接近口语化;“精通”更具讽刺意味

《鲁迅手稿丛编》  第一册p65
朱正编《鲁迅手稿管窥》 p71

朱先生作了这样的说明:

朱正编《鲁迅手稿管窥》 p72

和课后练习(“积累拓展”)答案比,朱先生的讲解更细致,不仅关乎用语的准确和语言的风格,还包括内容的协调(“和前面的景物描写联结起来了”)和虚词在文句中的斡旋作用(“添个倒字,略带一点转折语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0-23 教学小记 《藤野先生》手稿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