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悼顾贵林老师 - 草稿

还记得小时候在黑夜里前行,如果天空中出现一颗闪亮的星,总感觉很温暖,也添了几分勇气。大荔师范的顾贵林老师,就是我人生中遇到的一颗璀璨的星。他在我初出茅庐登上讲台时,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指引我困顿中振作,迷茫中前行。

四年前,学校家属楼拆了后,大家飘落四处,一直没有机会再见。遗憾的是,5月19日,他在自己的生日当天溘然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走完了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5月20日,登门吊唁,与顾老师的遗孀,也是师范的老前辈武仙娥老师促膝长谈,慢慢厘清了顾老师一生的脉络,更敬重顾老师人格的魅力。唏嘘之余,不禁感叹,巍巍乎!高山仰止。

初见顾老师,便觉得他与众不同,第一印象便想到三国时雄赳赳、气昂昂的老将黄忠、严颜。他白发苍苍,正气凛凛,老当益壮,颇有古燕赵之士的慷慨豪迈。从不染发的人,总给人一种历经千帆的自信和豁达,强者!能直面人生的盛衰,能经受岁月的侵蚀。

他身材伟岸,如一座山,上课走路却很急,如一阵风,额头常常流出汗。脸型方正,目光如炬,如父亲般的慈中有威。一开口,声音洪亮,底气充盈,一声笑,爽爽朗朗,坦坦荡荡,那是心底的声音。后来常常和顾老师交谈,觉得他淳朴的如一个乡间长者,没有一点虚伪和做作。在他面前,无需顾忌,他坦率但绝不粗鄙,热情但不夸张,真诚但有分寸。和他相处的日子,如沐浴在秋日的夕阳中,倍感温暖却又觉得时光太匆匆。

四年在一个教研室朝夕相处,最后二十几年又在同一个院子、同一栋家属楼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有太多的往事,太多的回忆,一幕幕又浮现眼前。今日以笔为香,追忆往昔,缅怀他的忠、孝、仁、义、礼、直,寄托我的哀思。

首先,是顾老师的忠,他58年师大毕业,凭着在校期间的卓越表现,他被分配到了省教育厅,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挤破脑袋想进去的地方。但顾老师却拒绝了,他说国家还很落后,偏远的山区急需人才,报效国家最好的途径,就是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领队,他带着一帮热血青年,包括他的恋人,也是他一生的伴侣武老师,告别了富饶的关中平原,告别了繁华的西安。背上行囊,那时候西安到安康,道路艰难,难于上青天,没有铁路,只能坐汽车,翻秦岭,越巴山,坐船涉汉水。

几天几夜的危险行程,到了秦巴山深处的安康,武老师进了安康中学,他任教于安康师范。他们两人的家乡都不在安康,从此,“巴山夜雨涨秋池,却是游子思亲时”,他们无悔无怨,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顾老师在安康一干14年,又在汉中城固一呆9年,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陕南的山山水水。巴山不会忘记他,汉江不会忘记他,祖国不会忘记他。过了不惑之年,又回到家乡大荔,为师范教育再将心血奉献,大荔师范成千上万的学子不会忘记他。岁月早早的染白了他的头发,但从未撼动他那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第二,是顾老师的孝,他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在耀县一个公司当经理,他是家中独子,没有兄弟姊妹,家境不错。说起来,他应该是福里生福里长的,但他身上没有一点的骄气,没有一丝的惰性,少小时就立下报国之志,读书时,学习上刻苦用功,生活上严格自律,孝顺懂事,使父母深感骄傲。可惜,忠孝不能两全,工作后,他远隔家乡千山万水,父亲又早逝,他牵挂着孤零零在老家的母亲,寒暑假,路再难行,也要千里迢迢,回家探母。人过中年,为什么又重返故土,也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为国尽忠,还想尽可能的为母尽孝。武老师也是家中独女,父亲也不幸早逝,母亲与她相依为命,跟着她辗转漂泊。顾老师对她就像亲儿子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她养老送终。以前,总以为戏剧中情节是虚构的,现在才知道,现实比戏剧更让人落泪。

第三,是顾老师的仁,作为一个教师,仁爱之心,在他身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不清楚他们在陕南的情况,只是从武老师口中的片言碎语得知,当他们提出调动时,学生们依依不舍,学校更是不放,甚至要直接提拔,竭力挽留,可见他们在当地的口碑和声望。和我在那间狭小的办公室一起伏案工作的时候,更能感受到顾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之情。他常常谈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为学生的不思上进而叹息。他从不懈怠,对落后者,更不放弃谆谆教诲,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有德有威,有仁有爱,将心比心,以诚感人,学生们也听他的话,深深的尊敬他。

第四,是顾老师的义,学校里面自然少不了评职称这样的大事,事关教师切身利益,当然要争,这也难为了老师,这个时候,谁的心里能没有一点小九九?我初到师范时,顾老师已经五十六岁,还是中级职称,而武老师虽然是省级“三八红旗手”,到退休,也是中级。我颇感奇怪,论德论才,顾老师应该早就评上高级职称!后来才知道,一是当时国家的政策,指标有限。二是也与顾老师平日的谦让有关,对于先进、优秀等荣誉,他看的很淡,无心去争,都让给了别人。然而,评职称时,所谓的硬件相对就弱了一些。什么是义?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固然很难做到,最起码不能只贪图个人的利益吧。其实,学生心里有根秤,同事们眼里有个镜。当然,他最终还是评上了高级职称,众望所归,他却看的平淡,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第五,是顾老师的礼,我是晚辈,与顾老师年龄相差悬殊。当我儿子满月时,顾老师竟委托武老师登门前来祝贺,我们当时并没有给孩子过满月宴。令我称奇的是,武老师到现在还能记得我儿子的小名。当年家属院孩子见了老两口,都亲热的叫“爷爷奶奶”,老两口笑吟吟的回答,亲切的抚摸孩子们的头。礼,我认为就是我们处世的规矩,如家风。顾老师一生清贫,没有给儿女留下多少财产,但却留下了千金难买的好家风。吊唁的那天,他的孩子们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教养,让我深深感受到“礼”的精髓。

第六,是顾老师的直,我始终认为,人生短短几十年,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顾老师也一样,他性格耿直,对不平之事常怒于形色,这可能是他少年得志,但中年平淡,老年默然的原因之一吧!不过他活的率真,活的坦荡。他不打麻将,没有牌桌上的“友谊”,不喜与众狂饮,少了酒肉朋友,但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陪家人。曾在他家里看到,一家几口,围着小方桌,玩着扑克牌,其乐融融,这才是真正的岁月静好。我的脑子里又出现这样的画面,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操场,两个老人,缓缓的一圈圈走着,一个高大的背影,一个瘦小的背影,他们的影子越拉越长。

往事如烟,又想起93年的暑假,学校组织教师赴圣地延安参观学习,顾老师是年龄最大的,他不顾一路颠簸,精神抖擞和我们一起,虽然有时候气喘吁吁,但乐此不疲。翻开当年我们在宝塔山上的合影,那天,细雨蒙蒙,我们都没有打伞,顾老师外套搭在胳膊上,背临宝塔,俯瞰延安,神采奕奕。我们在枣园外的石凳上攀谈,言谈中能感受到他对信仰的执着,对伟人的崇敬。在黄帝陵前,他久久注目,深切缅怀,告诉我们这里有中华之魂,有民族之根。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纯粹的人,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

别了,顾老师,最后敬献上自己的一首小词,愿顾老师一路走好!

江城子    悼顾贵林老师

初出茅庐正逢君,三十载,何曾忘。白发慈目,音容胜暖阳。犹忆延安千里行,笑声朗,豪气壮。

陋室一席辩几何,口舌干,理不让。尺规轻握,信手画圆方。热血丹心育桃李,今西归,有人殇。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山仰止 ——悼顾贵林老师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