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百年》读书笔记之七

          管理是一门超越知识的知识,它予人求知欲。

  一直认为,单纯的去划分理论和实践的观点是浅显的,人源自社会,研究理论的人更是如此,一切理论知识,都建立在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系统的观感上,是他的一生的经历,磨难,思考的体现。如果我们单单的从理论的角度去评价理论,无疑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套用书中的一个观点来解释这段话:人人往往习惯于用可以量化的数字、数据来评价事情的好坏,而对于不可量化的东西则不愿意去评估。对于理论也是这样,因为它不可量化,所以我们很多人在细细研究的时候,就忽略了理论,这是不好的习惯。

  《管理百年》这一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管理这门学科从诞生以来的100年的演变,时间就是最好的逻辑结构,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当作是系统学习管理学的首选读本,更是具有对管理学演变逻辑,或者说是发展轨迹的重要研究价值。

  下面我将以个人的理解对这本书的进行一个解读。

  重要人物:法约尔,泰勒,福特,吉尔布雷恩夫妇,韦伯,巴纳德,杜兰特,杜邦,斯隆。

  前三章,主要讲述了科学管理,组织结构。20世纪初的美国,离世界霸主的地位还相去甚远,这段时间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于生产的思考上,换言之,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内生产更多?如何提升效率?结合社会背景不难发现,在生产资料严重落后的时候,人们关心的是“有没有”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去关心“好不好”的问题,所以这段时间内,所有的管理学方面的研究,和企业做的努力,都是在如何提升生产效率方面,比如掐表计时,装配线技术等等,这样,也就不难想象工人们或者说是员工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处的地位:人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已。看看福特简单易懂的观点你就可以知道,工人们是怎么样的一种处境:工人们一天按时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只要他们每天工作的多,我们生产的就多,那么他们的工资就高,这明显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他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努力的进行工作活动。最近看了一篇关于分享经济的文章,结合这几章的内容,觉得其中有一个观点特别的耐人寻味:工业时代是以分工为特征,而信息时代则是以分享为特征。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有了前面的分析,组织结构成为管理学发展路径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顺理成章了。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大量的工人,而组织则是管理这些人的最好的结构,但是这个阶段的组织研究仍然无法摆脱时代中留下的统治思想。唯一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斯隆,他开创了事业部的结构——这实际上就是50年之后的SBU,杜兰特肯定想都没有想到,他为了能和福特公司抗衡,大量的并购汽车公司,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超越福特公司的最好手段,不夸张的说,斯隆开创的事业部制,才令巨无霸公司的出现有了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百年》读书笔记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