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例创新的无穷空间

书籍体例的创新空间是无限的。

这种创新不仅带来了形式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往往也是对内容的重塑。

有些经典着作,因为时代背景的变化,已经不适合今天的人阅读了。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虽然是西方军事理论史上的经典,但写作风格晦涩难懂,当年的战争技术也早就过时了。更何况,这还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

今天我们看到的《战争论》其实是1831年克劳塞维茨去世之后,他的妻子根据其遗稿整理出来的,结构难免凌乱。这样的书,让今天的人再去读,实在有些为难。

但是有一本奇书,叫《21世纪战争论》,作者是英国人克里斯托弗·科克尔。这本书完全丢开了《战争论》原书里的篇章结构、技术背景和具体措辞,只是揪出了作者克劳塞维茨本人,为他设想了几个发生在当代的虚拟场景:如果一所军事院校的学生正在上课,克劳塞维茨一推门进来了,他会怎样参加今天的军事理论讨论呢?

11月某个周三的晚上。秋已深,15名军校学员正在参加一个军事理论考试。

老师: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来校史上最重要著作的作者来到这里,这是我们教学大纲中10门军事学课程之一。你们都知道他是作家,实际上他还是优秀的士兵,足智多谋的参谋军官,战争理论的奠基人。

克劳塞维茨:我发现所有机场书店里孙子的书都比我的书畅销。我第一次到达这里的机场时,看到一本叫做《约会的战争艺术:赢得女性芳心的孙子兵法》。我的书无法帮你做到那样的事情。

老师:好了,同学们,将军非常幽默,我同意他说的。

下面转入实质性的讨论,大家可以看一下PPT,我们的讨论分为四个部分。

——<英>克里斯托弗·柯克尔:《21世纪战争论》

是不是很有看下去的欲望?

这本书还假设了其他场景:如果“下个美国试剂研究中心”智库正在举行一场关于反恐战争的研讨会,克劳塞维茨在座,他会说什么?如果克劳塞维茨是英国皇家国防学院的一名客座教授,他会发表什么样的演讲?如果克劳塞维茨没有在1831年因为霍乱去世,而是活到了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以后,他的观点会发生什么变化?

做到这样的体例创新,需要作者有非常的胆略。

他既得真的读懂了《战争论》原著,还得把其中的观点作原则抽象,还得对当前最新的军事前沿问题有起码的了解,还得把200年前的旧理论应用到这些新问题当中。

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学习一个人不仅要知道他是怎么说的,更要知道他如果处在我当前的情景下,会怎么选择。

鲍鹏山老师有句话说的好:“读孔子,问题不是孔子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孔子他老人家不在了。而是在我们面对的一切公共事务里面,我们要有能力判断孔子如果在这个处境下,他会站在哪儿?然后我们走过去,和他站在一起。”

类似这样的书,还有一些,比如著名的哲学入门书《苏菲的世界》,社会学入门书《米拉的猜想》,介绍心理学,社会学当代成果的《社会动物》。它们都是在虚构写作的壳里装进了严肃学问的内核,用来自专业知识的解决方案,帮助人们应对日常生活的挑战。

这就不仅是写作方法的创新了,大道不离日用,这本身就是知识的创新。

这一章,我们看了书籍体例创新的一些案例。这些创新每发生一次,就让后人看到了文化建构的更多可能性,如果想写一本书,何妨直接借用这些智慧?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未来会不会有人借用《趣味生活简史》的写法,把故宫、苏州园林、张作霖大帅府、长安城写一遍?未来会不会有人借用《万历十五年》的写法,把1279年、1642年、1912年写一遍?未来会不会有人借用《21世纪战争论》的写法,写出一本孔子、老子在今天大学课堂上的讲座记录稿?

建构无穷,以待来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体例创新的无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