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我们都能在浮浮沉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备考中我们总会一遍遍重复知识点,一遍遍刷题:好像一直在重复自己,没有突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往前走吗,回去吧?值得吗?完整走完的人才有资格来回答。今天的经验来自完整跑完考研马拉松两程的王同学,他告诉你何必纠结,Take it easy!

正文:

我是一个三跨二战考生,一战总分357,专业课223,擦线没进复试;今年总分385,其中专业课244。

去年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考研,没想过要二战,但去陕师大调剂复试的经历改变了我的想法。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你一天能学习多长时间?我回顾了一下整个备考过程,才发现,我哪里是没努力啊,明明就没怎么学嘛!这导致我最后颤颤悠悠说出来的四个小时都是没有底气,掺了水份的。

那次复试之后,我很认真的评估了一下自己当时的水平、对心理学的热爱程度和自身的抗压能力,然后下定决心要再战一年。

作为二战考生,虽然第一年的成绩不够理想,但好在专业课和英语的底子还在,所以并没有着急开始复习,而是好好的享受了一下毕业季,学习了一下SPSS和MATLAB的基本操作,看了看之前买来还没来得及读的书,还顺便去大西北玩了一圈。到真正开始集中复习,已经是国庆假期之后了。下面就跟大家详细分享一下我的二战经验。

(一)关于时间

我本身是一个比较懒的人,如果说考研需要我放弃假期、放弃正常娱乐、放弃聚会,这种复习方式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认可和做到的,所以我复习的核心词就是——效率——该学习的时候就屏蔽一切干扰,该休息的时候就不要想着复习进度。

我的基本时间安排跟本科上课的作息很像:早上6:30之前起床(这不是我自愿的,但我妈吃饭前一定要把我拖起来),洗漱加吃饭大概需要四十分钟;吃完饭在家里闲逛到7:30,开始放英语听力(当然只是放,培养语感用的),共半小时;上午8:00-8:50学英语,9:00-9:50看普心,10:10-11:00再学英语,11:10-12:00看实验,然后是长达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下午14:00-14:50看统计,15:00-15:50学专业课(哪一部分需要额外时间就学哪里,没有硬性规定),16:00-16:50运动,然后又是长达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晚上用来查漏补缺,后期的时候用来背政治,10:30准时洗漱睡觉。

虽然整个时间表看起来相当空闲,但真的照做下来,每天也能保证7-8小时的工作时长,而且这种时间安排基本上可以避免突发事件的干扰,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处理好。更重要的是,这种安排方式有利于保持我对心理学的热爱,不会使兴趣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被消磨掉。

(二)关于初试

首先需要强调,我是二战,专业课和英语都有底子,以下经验一战同学们权当参考,千万别照做!

(1)英语

我在英语上下的功夫真的不算多,能考70+基本凭的是语感,而且这种语感基本体现在阅读上(包括完形填空+阅读part1),所以我主要介绍一下自己阅读的学习心得。

阅读得高分主要需要做好三方面:词汇量、长难句理解和篇章理解。

词汇量方面,汇积累主要靠泛读和真题,遇到不会的单词就查,一般情况下,一个单词查过3-5遍就记住了。至于那些出现次数小于3的单词,一方面,之前没怎么出现过,当年考试出现的概率也很小;另一方面,即便出现了,依靠上下文和之前的印象也能猜出个大概。

长难句方面,我确实没什么经验,也不好乱说。不过关于长难句的书和课程市面上挺多的,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一两种就行,重点是坚持!

篇章理解方面,十月份之前,每天一篇泛读,查单词,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以此来保持阅读的语感。十月份之后开始刷真题,因为第一年复习做过2010年之后的题目,所以二战复习的重点就是2010年之前的真题,依然保持一天一篇的进度,连做题加分析,把真题阅读从头到尾过了一遍(对!依然只有一遍,但建议基础偏差的同学多过几遍!)。

至于作文,我建议大家提高自己的语言输入量,练习输出,但这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能够做到的。考研毕竟时间紧任务重,如果实在觉得没办法短时间提高能力,那就背模板吧。但是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模板,如果自己水平有限,就尽量把模板里的高级词汇换成习惯使用的简单词汇,一方面防止考试拼错单词,另一方面,模板句子和自己写的句子难度差距太大,那不是摆明告诉阅卷老师这是模板么!

(2)专业课

专业课是心理学考研的重头戏,如果专业课考砸了,考研基本也没什么指望了。

心理所的专业课给我的感觉是,对跨专业考生相当友好(后来听师兄说,所里就喜欢跨专业的,不过这只是师兄个人观点,不负任何责任)。300分的卷子至少有250分都是基础题,不需要发散思维,不需要实践经验,只要认真看了背了参考书目,就有希望拿高分。

但是,题基础不代表可以轻而易举得分,今年心理所的参考书有七本(还有一本分了上下册),而且没有重点、没有大纲,这就意味着只要是这七本书之内的,出任何一个点都不算超纲。所以想要拿高分的大前提是,你要从头到尾认真的看过这些书,即使是报了辅导班、买了网课,看书都是必须要做的。

专业课复习,我不提倡死记硬背,虽然靠背其实初试也能拿不少分,但是效率真的太差了。我的办法是,先通读教材,重点去理解,然后去背带条框的内容(如音调识别的理论,至少要把各理论的名字记住),至于每条下面的详细解释,可以靠理解去补充。

纵观参考书单,会发现整个考试内容分成了普心、实验和统计三部分。通读教材的时候,可以每部分选一本为主,其他几本作为补充。例如,我选择了彭聃龄的普心、朱滢的实验和唯一一本统计学作为重点(事实证明,这三本书考的也是最多的),在看这三本书的时候,适当把心理学与生活和坎特维茨的实验(今年新加的两本实在加的太仓促,我到考试都没看完)中的内容作为补充材料来加强理解,偶尔有不重合的部分单独记下来,方便后期查看。当然,对于《心理学与生活》和《心理学》两本书里特有的几个单元,我没背,但我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多看一看,甚至背过,前三年不考不代表以后也不考。通读的时候遵循的原则就是——全面浏览,最大限度理解——因为很可能后面没有时间单独拿出来理解内容了。这一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用视频辅助理解,普心和实验我没看,但王老师的统计还是推荐的,整个视频看下来应该会让你对心理统计有一个框架。

接下来就是动手整理了。我的经验是,能少写字尽量少写,一方面写多了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书上都有,没必要都抄下来。比如,实验会考经典范式,就把每一部分的范式总结出来,主要知道这个范式是干什么用的,大概怎么操作就可以;普心会考带条框的内容,就把每个大题里分标题的名字记下来,后面加几个关键词辅助记忆;统计会考公式,就把公式和使用条件、步骤记下来。具体怎么整理看个人习惯,但一定要精简,切忌抄书。

后面剩下的就是一遍遍的背,我的习惯是普心背一遍书,背一遍讲义,然后看一遍笔记;实验和统计直接看笔记回忆,实在想不起来再翻书。这方面要感谢学姐辅导员,在十月份之前通过提问逼着我过了一遍书,还帮我画了统计的重点,这让我后期复习省了不少力气。

最后说一下做题,建议大家不要迷信真题,一方面心理所出题没什么规律,另一方面大家看到的真题都是学长学姐回忆版的,质量方面很难保证,过度重视会适得其反。如果想要做题的话,建议买一本312真题,做一做选择和统计。

(3)政治

政治我实在不想多说,一来自己就没重视,二来分实在是低的难以启齿,只能建议大家,底子不好就尽早开始复习。

(三)关于心态

考研期间心态一定要调整好,我看过很多还没考试,心态已经崩了的例子,建议大家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来放松一下,放松形式不限,看小说、看视频、听音乐或者画画都好,别一整天都绷那么紧。另外,如果真的压力大到崩溃,抽出一个周的时间来出去转转也未尝不可,但只限于前期,后期玩一个周回来,大概会更崩溃吧。

记住,考研拼的不只是能力和努力,偶尔放松一下也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所以,放轻松!

最后的最后,祝各位19级的学弟学妹们金榜题名!

我是勤思心理学余老师,陪你孜孜不倦,不慌不忙~

咨询QQ:785926399,WX:18911528860

你可能感兴趣的:(祝愿我们都能在浮浮沉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