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

此书作者埃米尼亚 伊瓦拉,耶鲁大学博士,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曾在哈佛商学院任教13年。她曾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21世纪最重要的50位管理思想家之一”。伊瓦拉博士通过对来自各行各业的39位成功转行者进行的深度访谈和调查,提炼出一系列职业转型的普适策略,颠覆了传统职业规划的认知,向人们揭示了成功转变职业生涯的新方法。这篇文章是听得到APP听书专栏成甲解读版本后的感想。

职业倦怠您有吗

人是活在编织在自己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对我一个农村学生考上大学,进入国企,走入电力行业,没有什么不满意。但是因为学习的是辅助专业不能进入单位的核心,只能从事边缘性的工作,跳槽跳来跳去都是游走在边缘职位,心有不甘。  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慢慢地觉得生活需要明确一些事:像经济上独立;自己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更要意识到自己时间和精力上有限;要陪伴孩子与老人;自己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要进一步发展。我最印象最深刻的是: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有限,无法获取所有的技能点,更无法讨好所有的人,必须要加以取舍。也有必要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想想自己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后该做什么工作,能不能高兴、健康地生活、工作。

但是当职业,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敢转行,或者是不能转行?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些未曾实现的职业梦想,比如想做一个画家、音乐家、作曲家...等等,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美好的期待和想象,但是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又发现有房贷,有生活的压力,有各种难以摆脱的限制和制约,所以我们不得不适应现在的环境,对现实妥协。许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像王小波小说《三十而立》中所写,生活很无趣,它好像是西藏的一种酷刑:把人用湿牛皮裹起来,放在阳光下曝晒。等牛皮干硬收缩,就把人箍得乌珠迸出。生活也如是:你一天天老下去,牛皮一天天紧起来。这张牛皮就是生活的规律:上班下班,吃饭排粪,连做爱也是其中的一环、一切按照时间表进行。

职业的三层结构

在选择一份职业时,有三个不同层次的视角帮你为自己的职业定位,即职业选择的金字塔结构。

最常见的选职业思路,也就是自己和别人看着最明显的东西:我在什么机构、做什么工作、要不要继续做行政。从这个角度作为职业生涯的抉择依据,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第二层就是思考我的能力是什么?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我觉得工作能够给我的价值是什么?站在这个层面作职业选择的人,就不太会被具体的岗位、工作所局限。

第三层是思考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什么?这对你的决策影响才是最大的。

转行转的是什么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人抱着石头在湖里游泳,游啊游,快到湖中心的时候,因为石头很重嘛,压着她往下沉,岸边的人看见以后,就赶紧对她挥手说把石头扔掉,把石头扔掉。可是这女人呢,固执地一定要把这个石头带着,结果往下沉得越来越厉害。对于岸边的人而言,他们都能显而易见地看到问题的关键,只要这女人把石头扔掉不就行了嘛,可是对水中的女人而言,直到她即将沉到水里的那一刻,她还在对岸边的人大声喊,我不能扔,这石头是我的。

所以在重新职业选择的时候,你需要放弃寻找那所谓的“真实的自我”,而应该努力去发现“可能的自我”。职业身份的重塑,意味着你要把“你过去是什么人”和“你将成为什么人”联系起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在过去的自己和未来自己之间构建价值认同呢?作者给的建议是:为自己的经历赋予一个新的意义,帮自己构建一个自我转变的新故事。

怎么做才能成功转行

如果你要转行到一个新的领域,作者首先给出的两个建议就是:第一,列出各种可能性;第二,尝试的时候要不断地试错。除了这两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第三点,就是在想要尝试的领域中你需要发展新的人脉。当在已有的工作人脉体系之外,又发展出了新的人脉体系,才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支持并转行成功。未来所有的可能性,都要立足于行动,有再好想法也必须一步步走下去。

最后我想以一个小故事作为结尾。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去化缘。他们走了很远的路,回到山脚下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小和尚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顶,担忧地问老和尚:“师父,天这么黑,路这么远,还有悬崖峭壁、飞鸟走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山上的庙里呢?”

老和尚淡淡地说:“在脚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