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目标》| 实现目标需要掌握的4种策略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叫做《看见目标》,作者是一名社会心理学家及科学家,在纽约大学任教,潜心研究感知与驱动力15年。 

并与一些学者共同组建了一个研究团队,共同进行研究、分析实验数据、对世界范围内各个实验室发布的最新报告进行评阅。

其报告均为有关追求目标的方式,以及在其过程中遇到的阻碍。研究发现,成功的企业家们,在追求目标时也和常人一样会遇到问题,但他们使用的方法却是非常有效的。

作者将他们的习惯、日常行为和实践等方面归纳为:聚焦、目标具象化、了解视觉框架、开阔视野。

接下来我会对这四种策略逐一进行分析。

一、聚焦

成长需要开放心态

作者在一场主题为“欺骗的科学与艺术”的讲座上,展示了一张由简单线条勾勒出来的动物形象的图片,有人认为图中的形象是马头或者驴头,也有人认为图片上的形象是个海豹,甚至在场的观众还为此引起了争论。

这个例子说明,人们会盲目相信自己第一眼看见的事物,并坚信不疑。

如果你不了解一件事情的难度,仅凭第一感觉就认定你做不到,那么你也很难改变对此事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能力评估。

这就是这个例子和现实的关联所在。事实上,那幅画可以是马,也可以是海豹。

因此,保持开放心态、接受“我还有许多知识和常识是不了解的”这一事实,才不至于固化自己的认知边界。

我们需要明确,自己了解的常识和知识,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将会保持开放心态和谦逊的态度持续学习和进步。

目标不只是用来期待的,还需要想办法去实现

玛利斯特学院每年12月都会调查1000名左右的成年人,询问他们是否有设立新年目标的打算,大约一半的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然而当问到他们去年的目标是否实现时,1/3的人表示并没有。

我也曾见过一些朋友会制定年读50本书,或是减重20斤的目标等,但我却没有在这一年当中见到他们实现目标的过程。

或许是时间跨度太久,没有计划,便无法开始;或许是因为障碍太多,没有及时清扫;又或许是因为他们只是不满意现状,但对于如何改变可能也没有太大兴趣。

总之,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人们只有一个空泛的目标,却没有任何行动力。

二、目标具象化

专注于适合自己的目标

19世纪早期,一个名为约瑟夫·佩茨法尔的男孩原本数学不够好,也不是大众所认为的好学生,他的父母希望他能成为一名鞋匠,而因为成绩不好,他需要重修四年级的数学,自此他开始自学《关于数学要素的分析论文》一书。

后来佩茨法尔考取了布达佩斯大学的工程学专业,获得学位那年,他又开始读研究生课程,成为了物理系主任。

他还做了布达的城市工程师,设计了下水道系统;

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维也纳大学的一名数学研究人员;

他还在教书期间租下废弃的修道院,在里面建起了打磨玻璃的工作室,发明了改变当时摄影方式的镜头,其呈现的摄影效果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突出主体、且虚化背景。

而这一切成就最初都源于明确的目标和“聚焦”。

聚焦,令我们容易实现目标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参与实验的运动员分为两组,对其进行注意力训练。一组需要完全聚焦于重点,只能关注自己的目标;另一组被试则可以随意张望。

报告显示,注意力集中的那组运动员所消耗的精力比另一组少17%;

而在竞走运动期间,被要求聚焦的那组成员在速度上比另一组快23%。

当你此刻只专注于眼前的目标、且能够忽视其他一切事物时,“大脑会激励我们加倍努力、克服挑战、实现目标。”

同时,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即在精力消耗上,聚焦也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三、了解视觉框架

视觉框架会刺激我们作出选择

一项对3000名吸烟者、戒烟者及戒烟成功者的调查显示,1/4的人表示自己原本没想购买香烟,而是在收银台看到香烟才冲动购买的;

正在戒烟的人中,1/5的人表示不会再去自己经常买烟的商店,他们认为一旦走进去,就一定会购买香烟。

也就是说,人是很容易被眼前的视觉环境所影响的。

这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办公场所及家庭环境的布置来影响我们所处的视觉环境。同时,也将引导加强对目标的关注。

当视觉刺激物频繁出现在你眼前时,你会非常自然地强化对它的关注;相反,当你极力逃避某些视觉刺激物时,你可能就会采取“眼不见为净”的方式去回应此事。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道理,只是很少被有理有据地印在书中。

其实,看见目标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见阻止你完成目标的障碍。

消极,并不是我们要杜绝的词汇

人们的行为需要得到相对真实的反馈,在人们努力不足却得到正面反馈时,他们很难因此而得到进步,相反,他们却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样他们将认为不付出努力也应该得到正面评价,这种现象是很糟糕的;

同样地,在人们做了对的事之后,却遭到批评或误解时,他们要么认为自己做得不够,会加倍努力,以此来获取他人的认可。要么就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慢慢便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所以,相比绝对正面或负面的反馈,人们最需要得到的是真实的反馈。

正确解读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将会令我们变得更加快乐和卓有成效。有时人们也会因为想要掩藏消极情绪而刻意向他人展示积极的表现,但这样的表现和真实的表现还是存在差别的。

而解读他人情绪时也需要了解他人此时关注哪些事情,了解他人可能会感兴趣的东西,你也将更有可能了解他人的真实情绪。

不同的人看到同一张面部照片会将其解读为完全不同的情绪,这并不是客观的表现,背后的原因恰恰是由于人们自身与重要人际关系的相处来决定的。

比方说,一个人常常认为他人传递的情绪都是负面情绪,那么其实真相可能是这个人在与重要的人相处时,学会了用消极的眼光和态度去解读其他人和事。

四、开阔视野

“失败”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失败

“研究表示,当我们认为自己有机会学习和成长时,帮助我们准确看待世界的视觉框架效果最佳。”人的一生很长,偶尔的“失败”并不能算作真的失败。

事实上,在我看来,我们只要是在持续学习和成长的,那么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失败,那些所谓的失败,不过是实现目标必经的一些过程罢了,没有必要看的那么重。

你每一次经历困境、失败和犯错,其实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把握住这些机会的人,将会持续获得成长和改变。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每一章节时,都推翻了很多次,也删掉了8个版本的手稿,尽管作为读者,我们永远不会看到这些被删减的部分,但如果没有前面这些反复思量、创作及推翻的过程,我们也读不到现在这个版本。

所以小有成就之前的铺垫并不能算作是失败。

拆解目标与时间管理

制定短期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到每一天的待办事项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有看得见的具体事项,而不会聚焦于不知从何处入手的目标。

如果我们距离完成一个目标大概需要一周时间,那么在没有将目标拆分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以下状况:

1、你将很难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完成目标,因为你没有具体执行步骤来加以引导。

2、你原本预估的一周时间可能不够,因为人们在实现目标时所用的时长总是比预估的时间要久。

后者是有真实数据支撑的。书中指出,悉尼歌剧院完工时间比预计时间多10年;波士顿大隧道工程比预计时间多了9年。

我之前在其他时间管理类的书中也搜集到了类似的信息,有些作者直接建议我们在评估自己处理重要事项的时间时,多预留1倍的时间。

小结:

1、持续成长需要积极的态度、成长思维及开放的心态,需要接纳一些我们目前的认知以外的知识点。消极态度及固定思维不足以令人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期待,也就很难发生改变。

2、既要看见目标,也要看见阻止你完成目标的障碍,一边将目标具象化,一边也要尽可能消除一些障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能够掌控的时间范围内,找到现状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差距,将恶习逐渐调整为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良好习惯,就是目标具象化的过程。

3、我们对于视觉框架内的事物,自然会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及关注度。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清楚,视觉框架内的事物、环境也是可以不断调整和重置的。

4、目光要长远一点,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即便有些失误或“失败”,那也只是暂时的,它并不能代表你最终的能力,所以不必过度在意某个阶段的成败。

5、目标的实现一定要基于你对自己能力的了解、计划的可执行性,以及对时间的管理能力。对于不恰当的目标,也要学会放弃。

书中关于目标管理的核心内容就分享到这了,希望这篇笔记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目标》| 实现目标需要掌握的4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