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图片来自网络

《活着》,一直有听别人提到过这本书,但却一直没有去读它。直到前几天把在抽屉里静静躺了好几个月的Kindle阅读器拿出来,在主页上看到了这本书,于是点击进去,进入了作者余华描述的故事之中而一路狂奔,看完后感觉到一丝丝的悲凉与无奈,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通过一位叫福庆老人的讲述,把他的过往经历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实动人的情感,看似轻描淡写却着实让人印象深刻。所描述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勾勒出老人凄惨而又坚韧,穷困潦倒而又倔强不屈地活着的人生。让人看完心情沉重、唏嘘不已,感叹生命的无常。仿佛这世间所有的悲惨遭遇都在这位老人身上发生过。而当他经历过这些之后,活着的意义与厚重感也如水墨画一般跃然而出。

老人的一生经历了中国从抗战到解放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从国共内战,大炼钢铁,大跃进,闹饥荒,文化大革命……。伴随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他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也许不只是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也许有的人连讲述给后人听的机会都没有,就早早被社会的熔炉所抛弃,遗忘。甚至有的即便留下来了,也只是选择性地把过去遗忘,特别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往事,也会因为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而不去想起。似乎忘记了过去发生的一切其实只是不愿像福庆老人这样能够平淡地看待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我们每个人都试图活在当下,而忽视过往。事实上,我们的当下其实就是我们过往的选择和积累的结果。老人年轻时选择年少轻狂,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最终为了偿还因赌博欠下的巨债,不得不把家里的百亩良田和房屋变卖掉,最终从一位地主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佃农。他的命运从此往后就一泻千里,遭遇各种打击,这种打击对普通人来说每一个都是致命的,毁灭性的。然而他却从这些打击中,渐渐学会了自我疗伤,自我治愈,顽强的与生活带给他的残暴做拼死一博的抵抗,他屈服于生活的无情,又直面生活的困苦。

家境破落之后的他,遇到的第一个打击就是父亲得知他把全部家产败光后,骂他是孽子,不久就摔倒去世了。生活从不给你喘息的机会,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一幕一幕悲剧的上演在时间的长河中对他千锤百炼。紧接着老丈人也因为他家境的败落,而把怀有身孕的妻子接了回去。他活泼可爱又灵巧能干女儿因为一次发烧成了一个聋哑人。因为要给儿子上学,无法养活女儿,忍痛选择送给别人家抚养。他的母亲也在他被国民党拉去充军,在没有,也不能选择的情况下,经历了两年无数次生死,回到家后,才得知母亲早已去世。吃苦耐劳而有有点倔强的儿子也因为一次在医院抽血,抽血过多命丧医院。

女儿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如意郎君,却在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大出血而离开了人世。妻子也因为常年患病,经历了子女相继离世之后,也离开了他。他本以为可以和女婿和外孙一起好好活着,可是,生活就如同张开的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想把他所有的一切都吞噬而尽。他的女婿因为在工地干活,被楼板砸中,血肉模糊惨不忍睹。而仅剩下的年幼无知的孙子,也因吃了他煮的新鲜豆子,吃撑死了。

他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或许就是现在常说的,人生上半场拼的是智力,下半场拼的是体力。如司马懿一般,活成最后的胜利者。这也许就是他对活着的全部意义的诠释。最后他买了一头正等待被斩杀眼泪汪汪的老牛,与他相伴。他福庆和一头叫福庆的老牛在田野上耕作,远处的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老人和那头牛的背影永远定格在那一刻,这也许就是活着的全部。

活着就好!活着就是学会面对、接受、学习、放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