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次 蒸 "Zha"》2019-10-18

第 一 次 蒸 "Zha"
文|闻禾
2016-01-29

“Zha”准确到汉字,还真是个难题,语文课本上,我还从来没见过呢。“Zha”,虽然大都在春节才出现,但却是最普通的春节吃物。如果将“Zha”与年货——炸豆腐、炸丸子、炖肉等等相比并论级,人家可能都在“七品之上”,而“Zha”根本就是一介“草民”。(此文成后,看到了“Zha”的传说,知道了“Zha”原来是芡粉和粉条碎渣混合的产物,即为“渣”。)
然而,这个儿时并不“稀罕”的“粉条混淀粉”,走出家乡,在别处从没听过、见过,更没吃过。原来“Zha”只是家乡独产,不像“七品之上”那些炸豆腐、炖大肉,那里都有,只有这“草民"“Zha”,“土”到“一方独霸”。这份土特产,是真土!
时间一年一年蹦跳着,几十年瞬间翻成过去,2016年的春节来到眼前。常在大伾群里“相聚”、曾在伾山窗下“声震八丈佛爷”的“旧”书生们,常“激动”当年在校时“吃结余——卤面”的“解馋”百态,“激情”卤面中的“肉硌叮”,“垂涎”卤面那再也回不来的味道,一面万丝共情话,当年结余忆不停。
“猴年话题”到群,“Zha”的话题跟进,“土‘Zha’”散发着家乡的年味儿,你一言我一语,感怀家乡!小敏、富国、宏安、俊杰、庆学等曾经“练过手”的同学,自然担起了富有经验的老师,情趣盎然、逐项逐步,恨不能手把手地教;但学生,似乎只有闻禾、更生诚意十足,跃跃欲试。
“心诚则灵”“心诚不怠”,“心诚”迎来机缘,闻禾巧遇街头“售粉”小贩,“开口有益”同时得到粉条和芡粉,主要原料得以解决。
葱姜蒜、五香粉、咸盐,在家里基本常驻。心动不如行动。几十年的心动终于换来了今晚的行动!
小敏等各位导师,“现场群导”,我自在“厨房实验室”里将“理论”搞成实践活动,当然,实践活动主要基于“现学”,但也有早年已渗入我思想深处对“蒸Zha”的理解和记忆。总之,行动上场了~

“蒸Zha”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蒸Zha”

  1. 实验准备
    实验条件:略
    主要原料:红薯粉条、红薯粉,水;
    辅料:盐(适量)、五香粉(适量)、葱、姜、蒜。


    原料等准备

实验过程:
基本配方
粉条:638g, 芡粉:500g,盐(适量)、五香粉(适量)、葱姜蒜切碎(葱姜蒜米)。

2)实验步骤
a) 将粉条清洗干净;
b) 将粉条放入已烧开水的盛器(这里是大锅),将粉条从里到外煮到柔软;
c) 芡粉入盆,放水搅拌均匀,拂去表面的“漂浮物”;
d) 在煮好的粉条中,加入盐、五香粉、葱姜蒜粒,最后边搅动边将“芡粉溶液”倒入;将所有“物品”混合均匀;


上锅蒸前

e) 白菜叶垫底,将上述混合均匀的“粉条芡粉”铺平,压实,盖好锅盖,上火;
f) 先大火,水开后,小火,蒸1.5~2小时,成热“Zha”;


上锅蒸

g) 掀开锅盖,将热“Zha”放在空气里冷却,至室温,热“Zha”变硬,记为“原Zha”;
h) “原Zha”切成方块儿。
成品

3) 结果与讨论
a) 整个过程最紧张的步骤,在粉条煮熟时,而准备未能跟上。
b) 整个实验最关键的遗漏是“水的用量”,水是主要原料之一,或者说水是溶剂,水的用量很重要。但实验前,并未考虑到这一主要因素。事实上,水的用量决定了“产品”的软硬及成败;本次实验,粉条用量约1.3斤,芡粉用量约1斤,最终收“原Zha”7.5斤,假如按照辅料用量为0.2斤来计算,贡献给“Zha”的水应为【7.5-1.3-1-0.2=5(斤)】。考虑到蒸煮过程中水的挥发及其他问题,水用量大约在6~9斤。
c) 原料芡粉不溶于水,或者微溶于水,而且芡粉于水中“紧密团结”。在将芡粉加入粉条中时,需要较大力气才能“破坏团结”,使芡粉形成短暂的糊状。
d) 煮粉条用水,必须考虑粉条的吸水膨胀及水蒸气的挥发,尽量多放。在水煮粉条的过程中,注意火力,时刻观察“锅内状态”,避免巴锅、糊锅等现象。
e) 掺混步骤也是关键,热掺混中,为了避免伤手,可以用粉条锅与芡盆“倒料”(倒来倒去)方式将物料基本混合均匀,然后再上手继续掺混,至均匀。芡粉成糊,保证了掺混的均匀程度和无“干粉”。

4)结论

由粉条和芡粉成功蒸成了“Zha”.

  1. 致谢:感谢敏等大伾聚贤堂的同学们的指导与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 一 次 蒸 "Zha"》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