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学习场域便发生着学习,然而,“真正发生”确有着不一样的层次。
我们不难发现,日常教学中“假学习”现象并不少。正因为这样的“假”,所以课堂十分低效。
1.课堂低效缘由
课堂低效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授简单知识
这是课堂低效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问题出在“简单”一词所蕴含的态度。
没有哪一个知识不值得尊重,没有哪一个知识不值得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然而,如此“简单”便给师生留下许多的知识疑难和迷惑。
因为“简单”,所以“随意”。如此一来,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不尽人意。
第二,以教师为主
我们老师固然明白:教学当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教学中却有意无意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讲我想讲的,讲我认为重要的,甚至于讲我认为会考的。一听,便是盛强的功利性。
带着极强功利性进行讲授是很难有课堂效果的,我们不妨再一次感受一下这一种以老师的“我认为”为中心的对话是如何让学生“被迫”。
第三,刻板模式
我们的教学总是从低到高,从浅到深、从局部到整体。就这样,太过于单调的模式化教学:一无新意,二无创意,三无吸引力,四无真干货……“应有尽无”。结果,当然是华而不实,学无所用。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是很需要时不时的“打破”的。
第四不懂得学生需求
前面的文章里,我多次提到:我们的教学既然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那么就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来教授。
我们要及时俯身倾听,听学生的需求,拟订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策略,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与期待。
由此看来,张文质老师所提的“大问题”教学显得极为重要。
2.“大问题”教学
“大问题”教学是引导孩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素养,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里依然有一个教育的关键词“引导”,无数教育家无不强调教育需要“引导”“激发”和唤醒。
并且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引导的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意识”“素养”和“方法”。
我们都听过“授以渔,而非授以鱼”,这个“渔”是什么?意识、素养,还是方法?
无疑,是“方法”。然而,随着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习方法远远不够,其已经上升为“引导学生自我寻求学习方法”。简单说就是:不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是教给学生寻找学习方法,
这就实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大问题”的根本目的。
让学习真正发生,让生命获得成长,既是“大问题”教学的实践,也是“大问题”教学团队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