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老师讲座小感

1.教师思维的突围,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将走向哪里。王老师古诗文的整合法给了大家一个复习路径,就是多元化聚焦一些点去细化,而不是一篇一篇呆板散点化地复习,这也是新中考带给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及复习的方向。我们再也不要有偷懒的心理,总觉得古诗文考查课内,就可以用死缠烂打之法达到得高分之目标,这也是提升学生素养必须完成的突围。无论是九年级还是七八年级,老师都应有这样的整合比较意识并渐渐付诸实践。比如教学王绩的《野望》,可以比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带领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法去探究两位诗人的精神家园,以文识人才有了底座。教学《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但诗人自身阅历不同,背景不同,当然就会抒发不同的情怀。而这些都必须植根于诗歌的关键词,用语言撬动诗文内涵,用文字去探寻不同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也达到了文化渗透之目的。只有教师自身有了这样的思维变式和文化底蕴,才可能有情怀有能力带领学生去探究不同的诗文,在每次探究活动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比较,达到求同存异之目标。久之,学生的思维品质会得以提升。

2.就写作而言,“大”“小”联盟,“整”“散”结合,是黄厚江老师提倡的写作策略——自由式写作和指令性写作要相得益彰。王老师用实践打通随笔和生活的路径,既践行了“生活即是语文”的理念,又是在为指令性写作铺路。这样的“两条腿”如果缺失了一条,势必会成为瘸子。王老师的随笔要求,是值得借鉴学习的。随笔也非是随意而为,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要根植“写作营养”,就是那几个亮点,如加入景物、细节、诗文、感悟,这几点都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盲点而设置的要求。只是在推行过程中,应该依据学情循序渐进,不可搞一刀切。

3.积累方面的策略分层布置,形成系统化,是王老师细心和用心的彰显,规避了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只要个个击破,层层把关,一定可以整体提升。提醒我们学生学古诗文初始阶段,就必须打好基本功的根基,以防九年级出现低质问题。诗文内容和主题、诗人情感的理解侧重过程的“慢”获得,而非结论化的“告诉”。古诗文学习的过程,实质是学生和诗文、生活、文化、审美等相“交融”的“慢”过程,也是享受诗文意境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王老师讲座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