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经历了很多事情,产生了很多焦虑,很多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希望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把很多想法记录下来并且加以分析。
自我转变/职业转变
最近又陷入了多种焦虑的情况:职业转变的不确定性和找不到一个area of focus的困惑。希望通过一个更为理智的分析来寻求一个解决的答案。
职业转变的不确定性:逐渐的发现,venture philanthropy是一个更加有效率的方式去解决social organization的许多痛点:效率低下,缺乏资金支持,缺乏管理能力和甚少注重performance evaluation从而无法在下一次的项目当中进行提升。而要在venture philanthropy这个行业发展,过硬的商业、金融背景是不可或缺的。意味着我需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是否要转去corporate工作,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再转回social sector?
我的焦虑:
1. venture philanthropy算是新兴产业,行业、职位、能力有限,我是否能够找到对应的职位和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条件呢?(uncertainty in the industry)
2. 现在再去学business的知识会不会过晚?是否能够有足够的竞争力与其他相同背景的人竞争?(competition and fear of failure)
3. 转去corporate工作,然后再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再回到social sector是不是一种假设?需要用这种方式“曲线救国”吗?(verification of hypothesis)
如何解决这种焦虑:
1. Uncertainty in the industry & verification of hypothesis:大量阅读相关的资料,解决对此行业有疑惑的地方;通过networking session结识在此行业工作的人,了解他们的看法和concerns;找一份在此行业的工作去verify自己所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意味着是下一个机会和发展的潜能。对于不确定性我应该持有乐观的心态和增强自身应对不确定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2. Competition and failure: 害怕竞争说白了就是害怕比别人落后,而也表明着我始终无法跳出“别人定义的成功”的这个圈子。25岁确定自己的事业--28岁结婚--35多岁有车有房,这个就是普世所定义的成功。而我的害怕和焦虑都来自于内心还是无意识地在认同这种成功的定义,并且害怕因为达不到这种所谓的成功而被外界议论。如果想真正开展一项事业,时间的概念应该被彻底抛下:不被过去的标签所束缚,也不惧怕未来的所有不确定性。遵循内心的声音,倾听自己,找到自己。(今年最重要的目标,还是要在“自我寻觅”的路途中继续前进,学会用冥想的方法去过滤内心的杂念。)
Areas of Focus --- 那么多兴趣当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
可能是因为campaigner personality的性格使然,让我很难对一个兴趣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专注于其中。确定的一个方向是我坚持把商业化的元素和思维方式带入公益慈善领域当中,而不确定的方向是我想解决的社会问题到底是什么??
教育是一个我感兴趣的大方向,可是教育的问题广泛,我应该delve into的究竟是哪一个领域呢?看到 J在我的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创立了pim,C在我的年纪的时候开始了listener的项目推广,而我的焦虑就此产生:在别人都找到了愿意坚持的领域的时候,为什么自己却找不到那个愿意为止奋斗终身的领域呢?
如何理解这种焦虑:
可是这种焦虑的背后却是我忽略的一个事实:每个人的成长途径不一样,机遇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自然每个人开始一项事业的时间早晚都不一样:J高中时期就开始关注教育问题,C从高中开始就接触社会企业,而我是从研究生开始才真正进入到社会创新领域,短短一年的时间能够了解接触到香港和国内的社会创新领域已经很棒了,为什么总要和别人攀比呢?(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
那种吃着嘴里的,看着碗里的焦虑心态其实归根究底还是在意打在这些“年少有为”的人身上的聚光灯:旁人的赞美和旁人的羡慕。恰好今天看到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其认为“这个世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创造力:一种是所谓的”理念创造力” --人从小就有清晰的远见,并得以施展这一能力;另一种是“实验创造力” --通过长期以来不断练习、改善自己的技艺,最终得以大器晚成。”而文章当中也认为,那些没有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清晰远见的人,“成功”的几率会小得多,主要原因其实是在于受到“本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的影响 -- 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产生引人注目的结果,所以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一个失败者。归根究底,我现在的焦虑还是来自于自身对外在认同感的渴望而非自身对自身的认同。长久以往,便容易乱了心智和忘记自己的初心。
而我现在最应该潜下心来去做的,就是倾听自己的声音:我最在意的是哪一个教育问题?哪一种education solution我最有兴趣?去观察,去发现,去不断地探索,去区分哪些是真正想做的,而哪些是因为羡慕旁人才想做的。同时忘记“年龄”对自身的限制:什么时候出发都不会太晚,尽情地去探索和思考。(毕竟,老板说我还年轻哈哈哈哈哈)
就在打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脑袋里有了一个新的念头:在学校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去宣传公益创新领域,并且想好了如何和celine还有校外的ngo合作。可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些思维活动,我却发现我这“灵机一动”不过是想证明别人看“我也有能力去创造影响力”,而心理暗示是“我也想成为像C这样有影响力的人”。
在每次“冲动”产生之前,静下来,多问问自己: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