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口中的文艺青年是真是伪?

今天很冷,你在出门前穿了一件长长的外套,感觉低领毛衣会进风,然后围了一条舒适的格子围巾,刚出门遇上邻居,邻居夸你,你今天这个打扮好文艺青年呀,真好看。

到了公司,有个负责销售同事说我想请几天假,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散散心。然后另一个同事说,“呀喂,做销售的变身文艺青年了?”

傍晚时候朋友圈内你的一个朋友晒了一张照片,并且配文:等人的时光也是美好的。照片里,星巴克的咖啡杯在窗外斑斓的灯光映衬下格外温馨,然后下面有人评论: 哟哟哟,暮色,文字,星巴克咖啡,妥妥的文艺青年一枚。

图片发自App

一天内,“文艺青年” 这个词在你的生活里出现了三次,其实,今天你只是随便穿了一套自己感觉保暖的衣服;你的同事最近很压抑想给自己放个假,而你的朋友提前来你家,在咖啡店取暖等你下班罢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文艺青年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夸一个人好可以用到,夸一个人不好也可以用到它。比如:“这个姑娘多才多艺,还会谈古琴,真是个文艺青年”,又比如“这群只知道弹个吉他喝啤酒的文艺青年们”……

甚至这个词已经泛滥到,网上出现了“最受文艺青年喜欢的旅行地排行榜”前几名有……

淘宝上出现了“文艺青年必备”某某物品……

步行街的一个杂货铺宣称“只卖文艺青年喜欢的东西”

……

百度百科里“文艺青年”的含义为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人。而在现在的生活里,“文艺青年“ 有这更多的含义。

图片发自App

“文艺青年”是继“小资”之后重又兴起的一个身份标识,与之相应的环境变化大致有:歌坛上摇滚、民谣等“独立音乐”形式的兴盛,网络上继个人博客网站之后“豆瓣”等“兴趣小组”式网站的兴起,潮流界帆布包、手工服饰、玩偶等“创意手作”概念的推广等等。每个人周围都“噌噌”地冒出了好几个贴着“文艺青年”标签的家伙。似乎,文艺青年更注重外界对自身的感受。

曾经,我自诩是个文艺青年,爱文学、爱电影、爱文艺,也爱诗,但是口头上说的文学,逃不出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三毛的散文、王小波的三个“时代”,看电影也都是看豆瓣和微博上推荐的前多少名。我喜欢看电影,但是从没写过多么长篇的影评,顶多会写几句这个电影很棒;还常常在深夜里朋友圈里发一些名人的语句或者诗词,一度很想去大理、丽江游玩,去西藏骑行朝圣,当被人评价为“文艺青年”时,我特别开心,心想你真的懂我,现在才明白,你只是真的没有戳穿我。

近些天,我开始反思这个词“文艺青年”。这似乎不是一个特别友善的词,特别在当下这个词被如此广泛的使用。反思一下我在伪“文艺青年”的路上,犯过的那些令我沾沾自喜的错。

1.没有自己的观点,会一位的推崇一些文学作家一些歌词里面的观点。其实,那些道理那些文字放在特地的文章特定的歌曲里是很贴切的,你用起来唯一失败的原因是你没有经历过。

2.逃避现实,总是幻想总会好起来的。你当下失意无比,而你只是在朋友圈,在微博用文字诉说着生活的苦,然后继续逛淘宝,用买买买安慰自己。

3.追求表面上的与众不同,却没有真正有趣的灵魂。天天嚷着我有故事你有没有酒,无非是活了二十年的点滴经历罢了。

4.身为分文还说文艺青年就是这样穷,其实你不是穷,你只是还没有学会经济独立。你认为文艺青年都是穷的,那只是你理解的。


在我发现了自己伪文艺的一面后,我还是会听一些民谣、摇滚,是因为自己喜欢,而不在是朋友圈疯传哪首歌,还是会喜欢看电影,因为这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和兴趣。


真正的文艺其实是一种力量,藏在历史长河诸多作品中,藏在一个个真正喜欢而且享受文化艺术熏陶的灵魂中,文艺更多应该是关乎思考,信念,更多蕴藏着意识层面的觉醒。

真正文艺的人,可以在自家的书桌旁看一下午书籍;可以拿废旧的塑料瓶子养出好看的花;真正文艺的人写诗不用打空格键;真正文艺的青年会带着最好的设备去羌塘拍星空;真正文艺的人穿工装都可以散发温润的光芒,他们平和雅逸,有自己真实的喜好,并且坚持下去乐在其中,他们清楚自己想要的,自己追求的东西,并且为之真正努力。

其实,真实就好,可以追求不一般,但是没必要跟风从众。伪文艺是给别人看的,真文艺是给自己享受的。你就是你,你是不一样的烟火,下次当我们想善意的夸赞某人时,我们可以用他的闪光点代替文艺青年这个词,当别人这么夸你时,你也可以大胆的告诉他,我只是真心喜欢这样做,和文艺青年无关。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下我们口中的文艺青年是真是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