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转发量巨大的情商文,教我们如何处理跟对方的关系,最重要的武器是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换位思考别人,让我们收获感情;换位思考自己,让我们获得解脱。
情商文教我们怎么照顾别人,但私以为,只有把自己先照顾好了,才有心情搭理别人的情绪。不然,倒过来则是标准的「讨好型人格」。
自己是自己的索取者,自己也是自己的给予者。——米长空
今天跟大家分享,怎么以旧换新。「换位思考」是怎么给自己带来解脱的。
被消费的良心
某个网友诉说了她被道德绑架的事。
她还在上学,要备战期末,在非高峰期的时候点了外卖,过了1个小时都没有接到外卖,遂联系商家,打了8、9通电话商家才接,接了后敷衍说外卖在送了。
又过了1小时,还是没有接到外卖,中间接到1通电话,对方不说话并挂断电话。于是该网友取消了订单,后来被商家以威胁的方式让她确认收货。
商家说:“给你打电话就表示外卖送到了,电话被挂断了难道你不会拨回去吗?配送的阿姨是个没文化的清洁工,你这样做我只能给阿姨扣工资。”
网友说,她实在无法理解,商家超时怎么还能这么理直气壮,还教她做事?!
但想到阿姨会被扣钱,觉得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所以她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朋友们,你们觉得她过分吗?
我觉得过分。
她居然良心被消费了还在检讨自己,对「良心」来说这太过分了。
超时本就是商家的不对,配送员打电话通知取外卖,这是配送员的责任,通知不成功应该想办法再通知,这也是配送员的责任。商家把这一切推给“配送员是个没文化的阿姨”,自己和配送员就可以撇干净责任了吗?
善良不是因为我们必须这么做,而是我们选择这么做。
同情阿姨是这位女生的选择,但商家不能因为人家善良就欺负人。道德用来约束自己叫自律,用来约束别人,叫绑架。
用不必要的道德来约束自己,叫自我绑架。
我赞美这位女生的顾虑,她考虑到了比她更弱的群体,她是个善良的、有良心的人;我不喜欢这样的商家,我不喜欢所有利用别人的善良给自己谋私利的人。
这样的人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欺软怕硬,只敢捡软柿子捏,碰到比他们强的人,立马身段变软点头哈腰,俯首称臣服侍新主,奴性的生存之道刻在骨子里,他们是有眼色的人,能立马分辨出谁好欺负,然后就去试一试,得逞了之后就盯着他欺负,把自己在强者面前受的气,都发泄在善良的软弱的人身上。
一个扭曲的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里,谁离良心最远谁最得便宜。
善良的人,请区别对待的使用自己的同理心,在同情别人之前,再多一些的「换位思考」。
思考一下这件事里,每个角色应该做什么?然后思考他做到了没?再思考责任该怎么划分?最后才是我要不要同情他?
晓得吗,对别人的同情不是第一步,第一步就同情心不听使唤的人,往往容易被消费。
如果我是配送阿姨,我给顾客打电话啥也没说就挂了,导致顾客压根不知道餐在哪,也不知道我这通电话是干嘛的。我的责任是通知顾客餐到了,我做到了吗?责任在我吗?我值得同情吗?
如果我是商家,顾客2小时过去饭还没吃嘴里,我的角色应该做的事是,解决失误和安抚顾客情绪,我做到了吗?责任在我吗?我值得同情吗?哦,我还指责顾客,往顾客身上推责任了呢,我做得对吗?
思考一圈下来的结果是,没一件事是做对的。这时候同情无良商家,就是对有良商家的不公平。
顾客可以同情弱者,但商家不能强迫别人必须同情,毕竟导致配送阿姨被扣工资,商家也有责任。与其站在道德高地上责难别人,不如先检讨自己。
良心是稀缺品,善良是稀有物,守护好自己的同理心,不要让它当前排,忍不住要同情别人的时候先换位思考一下,对面值不值。
不要助长让这个世界更坏,就从拒绝良心被消费开始。
父母是爱我的,虽然他们打压我的一切
遇到原生家庭问题,也请多使用下「换位思考」。
比如,我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
孩子不晓得父母是不是爱自己的,他们有对自己好的时候,给自己钱花,给自己看病,但是多余的钱就不给了,拼命要求孩子存钱别花,一面叫苦说自己省吃俭用就花在孩子身上,一面数落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
父母也有关心自己的时候,也有当想法不一致时,父母不能忍受孩子的不同,对孩子拼命控制,有时责骂吼叫,有时打一顿,也有时情感绑架。
孩子有点恍惚,似乎处在分裂的边缘,孩子不能确定父母到底爱不爱自己。
我懂孩子们的心情,他们想知道父母是否爱自己,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被在乎,自己是不是值得被爱。还有一些小伙伴,他们想通过搞懂父母的心思,来决定自己是否该爱他们的父母。
似乎,只要搞清楚了父母的真心,孩子就可以头也不回的做自己。
我想请这样的小伙伴们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拷问一下自己,不多,就几个小问题。
1,面对你爱的人,你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吗?
「父母很喜欢念叨我的缺点,各方面打压我的自尊心自信心,但他们也是为了我好,为了让我知道不足之处,为了让我进步。」
问自己:如果我有孩子,我会这么对待他吗?
我得到的答案都是坚定的说,不会。
父母喜欢对孩子挑刺,孩子被迫的接受了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赋予了某个积极意义,就是父母是爱我的,只是他们不懂方法,即使他们的爱让自己背负了低自尊、低自信的代价。
如果这一切都被解释成「只是不懂方法的爱」,倾诉者们应该能释怀啊,但是不能,因为他们内心隐约有个声音在质疑,质疑好像父母不都是、不全是爱自己,但这样的声音如果说出来,就会变成不孝顺,要背负更沉重的枷锁,所以他们不能放任自己这么思索下去,匆忙切断这样的想法,不许念头冒出来。
当反对的声音不能允许说出来时,人就陷入了焦虑。就像小时候不允许表达不想上学的言语,长大后一想到周一要上班,周日就开始焦虑。
再遇到这样的问题,请换位思考问一句,如果自己是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这样吗?会允许父母这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吗?
2,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对我?
请发挥一下对动机论的热情,思考一下他们出于什么原因要这样对自己。不考虑目的只考虑动机。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人们对别人的评价,是基于「投射」原理的,我们通过看自己,得出对别人的评价。我们看别人完全是基于对自己的认知。
也就是说,父母看你不爽,其实是他们看自己不爽,他们在孩子身上挑的刺,其实是他们给自己挑的刺,他们在内心深刻是不认同自己的,靶子不是打向你的,是打向他们自己的,只不过你承接了而已。
他们对自己不能接纳,所以选择了批评你,他们不能接纳自我,他们害怕自己因缺点不被认可,成就了他们需要极强的安全感。
对安全感的渴望化作了控制欲,他们迫不及待的改造你想控制你,当你抗拒改造时,会触发他们的焦虑,引发他们继续出手,给自己赢回安全感。也就是倾诉者们一直在说的,「每当我跟父母想法不一致时,他们就会发脾气,会侮辱我会打我,有时利用情感勒索绑架我」。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想在你身上实现。
有一部分父母是不爱孩子的,也有一部分父母爱孩子,同时很爱自己。
3,如果你带着同样的不安全感,会比他们做的更好吗?
正如那句话所说「我终于变成了曾经讨厌的样子」,如果,你完全继承了他们的不安全感和暴脾气,在暴风雨来临的那一刻,你会比他们做的更好吗?
你能不能避免你的孩子问出「父母是爱我的吗」这句话呢?
你能不能克服对新生命的嫉妒,放过「我没有过幸福的童年,凭什么我的孩子笑的这么灿烂」这样正常又值得可怜的想法呢?
怎么打破不幸福的代际传递呢?
每一个大人还记得身为小孩子时候的心愿吗?
如果你也有不那么幸福的童年,你会为自己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