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我们,很容易理解权威教育——老师讲,我们听。权威教育有一个隐含假设:老师和教科书是权威,所教授的都是需要学习的,学生被动的学就可以了。当我们走出校园,在工作中边用边学时,发现我们更需要灵活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回想和反思学校的权威教育,我们深感权威教育对一个人学习能力的伤害,对于孩子,权威教育同样会伤害他们的学习能力。
孩子通过观察他人进行的人学习,有时会进行过度模仿。如果孩子们不是很明确他人行为的目的,尤其是不明白他人行为背后的想法时,他们无法很好的将观察所得与自己的认知结合,只能对被模仿者的细节进行详细的全面模仿。在边模仿,边思考,边尝试中逐渐学会他们需要的内容。
或者,在他们认为被模仿者是一个权威时,那孩子们会认为,要想进行很好的学习,最好的选择是进行全面细致的模仿,因为,权威是最正确的。
在一个实验中,如果实验者在玩一个玩具时,表现得完全没有头绪,感觉并不知道怎么玩,并且说:“这个玩具怎玩?我不知道,让我们试试吧”。孩子们就能高效、聪明且很有创造性的去行动——他们只模仿那些必要的动作。但当实验者说:“我知道这个玩具怎么玩,让我来告诉你吧!”也就是,实验者让孩子认为他是一个专家,孩子们则忠实地模仿了他行为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否必要。
过度模仿,就意味着强行把观察到的一切都强加到自己的认知中。这样的学习必定不会自然和深刻,因为,孩子们缺少了思考,缺少了探索的过程,不是把观察所得自然的融入自己的认知中,进而重构认知。他们只能在之后的体验中慢慢理解学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先记忆,再理解的学习过程。
我们在《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养育方式》和《最好的人生开端—丰富多元的5年日常生活》这两篇文章中呈现了孩子的学习的细致、敏感、复杂、深入,是能理解他人真实意图的。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构建一个丰富,多元,真诚的日常生活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但过度模仿,又让我们觉得孩子并不是这样啊。其实,我们在观察或思考一件事儿,一个人时,往往会被观察和思考的视角所限制,进而从单一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人或事儿,因为,这样也更好获得解释,获得因果关系。但当我们面对现实时,突然发现,生活是复杂而多元的,人也是如此,孩子们也是如此,他们敏感、深刻,但也会过度模仿。所以,我们应当用多元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我们的孩子,这样才能理解孩子们的真实情况。那我们如何在这两种矛盾的事实中寻求平衡的解释呢?孩子们大部分情况下,或者主要的学习方式,都是主动探索型的,他们观察,思考,然后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融入自己的认知;之后,假设,尝试,体验,反思,修正。孩子像个科学家,甚至比科学家还睿智和坚韧。但有时候他们会遇到一些非常复杂,超出他们认知极限的事情,或者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被模仿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没有那么睿智了,他们只能机械的重复,缺少思考和探索。就像你在一些培训课上不停的记笔记、录音、用手机拍照,就怕自己错过了老师讲的内容。
孩子过度模仿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启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和氛围,而少一些权威教育。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自由的探索,思考,尝试。而有目的的、刻意的教授形成的权威式教育,会让孩子在缺乏丰富性的氛围中学习,很多底层能力失去成长的时空。
心理学家用老鼠进行实验,对比了贫乏环境与丰富环境对大脑发育的影响。A组中,每个笼子里只有一只老鼠,笼子里只放装食物和水的容器。B组中,很多只老鼠群居生活,每天都能得到新玩具,比如爬梯和踏板。对比两组老鼠,在各个年龄段对老鼠的大脑发育进行测量,结果B组老鼠的大脑皮层更重,在走迷宫测试中表现更好,也就是,在丰富环境中成长的老鼠更聪明。其实,B组老鼠的成长环境更接近自然成长环境。所以,自然的、丰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较多不确定性的成长环境,才是一个孩子正常的成长环境。正常与自然中充满了可变性和丰富性,对于孩子,这样的环境才充满了乐趣,充满了惊喜,丰富而美好,这样的环境才能激发他们无限的好奇心,满足他们旺盛的探索欲。
在智能时代飞速发展的潮流中,人们在问孩子拥有什么能力,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的生活。我想和爸爸妈妈说的是:具体的未来无法预知,就像我们在幼年时,我们的爸爸妈妈无法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手机、互联网、网购、网红、高铁、太空探索、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抖音、快手、大数据时代一样。但我们静心细思真实的生活,或者用历史的视角感受一下人类生活的演化,会发现,一个充满想象、充满不确定性、复杂而易变的未来,和孩子们丰富多元的童年在本质上多么相似。所以,对于一个孩子,让他们在一个安全、宽容、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学习着如何与一个丰富、多元、易变的环境互动的过程,不就是在为他们将来面对的具体生活而准备吗?只要他们保有强烈好奇心,旺盛的探索欲,强大的学习能力,我想,在将来,遇到一个热爱的事情,他会像儿时一样沉浸其中。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孩子可以拥有一个安全,且丰富、多元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慢慢长大。成长就是如此的朴实无华,也正是朴实无华的成长,才会更大可能的留存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旺盛的生命力大多源自好奇心和探索欲。
权威教育会给孩子带来的过度模仿行为,伤害孩子的思考力和探索欲,所以,我们应尽量避免权威教育。我们获得的育儿启示是:请减少刻意的目标明确的教育。因为刻意的,目标明确的教育,让孩子获得了知识,但却会抑制了底层的学习能力。这也意味着,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尽量用一些开放性的思路、语言,尽量鼓励孩子们自主的观察、思考和尝试。让孩子试试看,总比我们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更好一些。我经常会和儿子说“嘟宝,自己尝试一下,再试一下,have a try”,文章写到这里,我才从我的这句对话中感受到了我对儿子的美好祝愿。当他在两岁半提出自己擦屁屁时,我看着他把臭臭弄到手上,依然耐心等待他自己完成,然后给他洗洗手。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孩子们从进入学校开始,要接受十几年的权威教育。在漫长的权威教育中,一个人想保有儿时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保持对学习的天生兴趣,确实很难。虽然每一个孩子的世界里都充满想象和好奇,但只有少数极幸运的人在成年后还保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对于学龄前儿童,尽量的少一些权威式的教育,让孩子充分的享受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的奇幻世界。童年,人生的起点,人生的一部分,如果能在开放、自由、丰富、多元的氛围中畅游,在奇幻世界里畅游,那童年将丰富人的一生,这才是童年的真正内涵。
前面这几篇文章,我们呈现了孩子们的观察式学习,同时提出,一个丰富多元的日常生活,可以更好的支持孩子的成长。而丰富多元日常生活的核心是父母,下一篇文章,我们探索什么样的父母是更好的父母。
文献资料:
1.文中提到的实验均来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
2.图片来自网络
知识推荐:
1.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
2.小野兽公众号文章《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养育方式》《最好的人生开端—丰富多元的5年日常生活》
原创说明:本文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