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

在中国社会里,尤其讲究人情和关系。

如果我们要想活得好,不能说“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永远要有一块东西在中间地带,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我们做事的目标是什么?不是说这件事情该做不该做,而是我做这件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我很乐意帮领导的忙”。

如果做了一件事情,认为很辛苦、有很多的怨气,可能做了一点效果都没有。

如果做了一件事情,是帮领导的忙,这个时候就是在积累积分了,日后他会把人情还给你。

中国人理解做事情不是做事情本身,做事情还附带着一种对关系的确认——“我把你从外部的关系变到了内部”。

在职场上,要理清一个思维:我们在外部世界是要放大我们的资源,增加可以支持我们的人。

我们为什么要活在人家的规则里?

因为人家决定我们的升迁,我们是要用表现来换积分。换了积分之后,人家再还给我,我们再继续放大积分,人生才能往上走。

而积分的关键,就是换取信任。

所以,永远要表达“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想支持你,因为我跟你是一个战线的人,我希望这个事怎么还能更好地帮到你”。更要化被动为主动,让领导感觉到“这个事我想得比你还要更多一点”。

这样,领导就会发现这个人可以用,以后就会交给你更重要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则会交给那些更拎不清的人干。

这个层级,叫亲疏远近。成为对方更亲近的人,自然会把更有价值的事情交给你。

为什么题主的同事会让领导来指派题主干活?因为题主在她的职场关系结构当中是一个在末尾的人。

这套规则是中国式的为人处世。

第二,区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一条光谱,可以想象两个点之间有无数小段的:有纯外部的关系,有偏外部的关系,也有偏内部的关系,有纯内部的关系。

怎么定义这个尺度?

核心的指标叫信任,信任度代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偏外部还是偏内部的。

1)内部世界

当你和一个人的关系是全然、百分百地信任,即可以无条件地给出去,不担心对方会不会还给我,信任度是100%的时候就是纯内部的关系。

好比上述故事,在换信任的过程,如果对老板有信任,说“我今天努力工作一点,可能以后你会回馈我的”,这就是有信任。

但人与人之间,一定是创造信任的过程,积分一定是先让步一部分利益换取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去买东西,要先掏钱给人家,人家才会把东西给你。不会担心“我把钱给你,你没东西给”,这肯定需要有信任。

在人际交往当中,都要先付出一部分,再看对方是不是有机会给予积分的回馈。

在中国人情社会里,就是不断地换积分来换信任。有了信任之后,就可以兑换机会和利益。

2)外部世界。

好比现在有很多人买门票听网络课,肯定是信任我们有真正帮到你的东西。

但在视频号直播的时候,很多人都搞错了核心:在直播的时候,他们把纯外部世界当做内部世界了。一分钱都没花,就希望我们不停地讲干货,这条反应链是错的。

在直播间,是纯外部的光谱。而进入【使命心理学网络课】,是往内部靠近了一点点。

大家如果信任,会再买三张门票进入我们知识星球社群,就会知道我们是愿意回馈持续多次来和我们连接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越走越近,而有些人永远停留在外面?

因为TA想在外部世界就拿到内部世界的利益,来一次就觉得自己必须什么都得要到,得不到就觉得好失望。

有些人是这样,只来了一次【使命心理学网络课】,然后觉得没有彻底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

没有办法,因为内部世界要讲的内容有很多,我们也没有机会一次就讲清楚,只能尽量让大家理解我们今天讲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需要很多的时间去消化。

就像我们的【使命心理学网络课】已经到了十七场,有些人第一次来就想一次性获得全部的17个包子。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

以上讲的内容,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一条光谱。如果身边信任的人越来越多,越能够建立信任,就能够在内部世界里拥有更多愿意支持自己的人。

第三,活出生命的色彩。

我能感觉到上述题主的能量现在是收着的,需要绽放的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