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致敬之作: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罗生门》到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出生于日本东京的一个中产家庭。母亲芥川富久在生下芥川龙之介8个月后精神失常。多年后母亲去世,12岁的芥川龙之介被父亲新原敏三剥夺长子继承权,随后跟随舅舅芥川道章生活,从此改姓芥川。芥川龙之介一生患有多种疾病,以至于对未来极度担忧,几度尝试自杀。终于,在1927年7月24日, 35岁的芥川龙之介在他田端的卧室里服毒自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著作颇丰,尤以短篇小说见长,一生发表148篇短篇小说,以《罗生门》、《竹林中》、《山药粥》、《秋山图》最为世人所知。黑泽明在1950年拍摄了一部名为《罗生门》的电影,在中国,人们对于“罗生门”的概念,大都源于这部电影。事实上,真正解释“罗生门”现象的是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短篇《竹林中》,而非短篇《罗生门》。那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罗生门》和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到底有何联系呢?

1、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罗生门》

芥川的《罗生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灾连祸接的年代,一位被东家辞退的家丁无处容身,在京都朱雀大街南端的罗生门下避雨。傍晚时分,罗生门下除了这位走投无路的家丁,还有那些无主的尸体和想啄死人肉来美餐一顿的乌鸦。家丁思来想去,总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挨过这灾祸频频的时光。

“除当强盗,别无生路”。可勇气,又从哪儿来?

家丁大大地打了个喷嚏,有气无力的站了起来,想着上罗生门的门楼上烤烤火,度过今夜也是极好的。门楼上尸骸遍地,有男有女,横七竖八。一个小老太正扶着一个女性尸体的头,一根根地拔出她的头发。家丁看到这一幕,顿感恐惧和憎恶,这种憎恶是对罪恶的反感。饿死还是做强盗,这一刻他情愿饿死。

家丁揪住小老太瘦如鸡爪的手,问她在干什么?

“这些头发,拔下来后,去做假发。”

回答如此简单,家丁大失所望,怒气和轻蔑又油然而生。

“当然,拔死人头发也许不对,可这些人虽死,在世的时候,也没少干这档事。这个女人,我现在拔她头发,她生前就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干后拿到兵营当鱼干卖。”

“我不觉得她怎么坏。不这么干,还不得饿死,这也是穷的没办法呀。而我现在干这事儿。也不觉得多坏,不干就得饿死,没办法。”

听着听着,家丁渐渐鼓起了勇气,饿死还是当强盗,家丁已不再犹疑,甚至根本不去考量还有饿死这一说。

“说得也对”家丁嘲讽似得说了一声,似乎主意已定。

家丁麻利地扒下小老太的衣服,一脚把抱住他腿的小老太踹倒在地,一闪身下了楼梯,消失在夜色里。

这个故事典出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芥川将其改编成短篇小说《罗生门》。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指出在这样的时代,人性之恶,利己主义横行。而这篇小说也被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借鉴,并融入到故事中,作为其电影的时代大背景。

2、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黑泽明1950年上映的电影《罗生门》,其主体和人物情节取材自芥川的短篇《竹林中》,背景取材自其短篇《罗生门》。至于为什么这部电影被取名《罗生门》而不是《竹林中》,原因有三:1)电影的故事就发生在罗生门下;2)故事发生在《罗生门》所描述的那种灾连祸接,民不聊生,尸骸遍地的时代大背景下;3)故事像是《罗生门》的后续,同样的揭露了人性之恶。

阅读短篇可能想象空间更大一点,观看电影则情节更加丰富和完整,利弊得失,诸君自判。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罗生门外大雨滂沱,樵夫、和尚和乞丐正在谈论一桩抢劫杀人案,死者是一个武士。

今天樵夫被传唤至衙署为这桩杀人案作证,因为他是已知的第一个发现武士尸体的人。

樵夫说他上山砍柴时在一片竹林看到尸体的,尸体身穿一件浅蓝色的绸子褂,头上带了一顶城里人的细纱帽,旁边还有一条绳子和一把梳子,没看见刀子。身旁再没别的,就这两样东西。

和尚表示那天晌午时分见过被害人,他与一位骑马女子前去关山,女子竹笠上遮着面纱,所以看不到她的容貌。只看见那身紫色绸夹衫,马是桃花马,马鬃剃得光光的。那男子配着刀,还带着弓箭,那黑漆箭筒里插着20多支箭呢。

抓住强盗的衙役说他看到多襄丸时,他正在粟田石桥上哼呀乱叫,一定是从马上摔下来的缘故吧。旁边还散落着17只鹰羽箭矢,黑漆箭筒,一只皮弓,身配雕花大刀,身旁站着一批秃鬃桃花马。这家伙在京畿一代的强盗中是最好色的,去年就有一位妇人连同丫鬟前往鸟部寺进香时被杀,据说就是他干的。

多襄丸供词:那男的,是我杀的。那天下午,我遇到小两口的。开始这小娘们儿用面纱遮住面容,我无缘得见。正巧一阵风吹过,面纱被掀起,我一瞟瞧见了这小娘们儿的真容。觉得她美似天仙,顿时打定主意要开杀戒,除去她男人,老子也非得把她弄到手不可。对我们来说,杀个把人算不得什么。反正得把女人抢到手,那男的就非杀不可。可是,在山科大道上,没法下手。于是就想法子把小两口诱进山里,我谎称在山里埋有宝藏,可以便宜出手。于是,那男子就跟我进了山里,等到了地方,我便出其不意将其制服绑在杉树根上。随后,我想让那女子看看她丈夫这幅狼狈模样,我谎称她丈夫患了急症,让她随我进林中看一下她丈夫。那女子一看到她丈夫被我绑了,便拿出一把镶满珍珠的匕首要跟我拼命。我顿时被这女子的火爆性格吸引了,可她哪是我的对手,三两下就被我打落了匕首。我把她搂进怀里,强行占有了她,她好像也没怎么反抗。用不着杀那男人,我本来也没打算杀。可是,正当我撇下趴在地上嘤嘤啜泣的女子,遁入林中溜之大吉时。不料那女子抓住我的胳膊,发疯似的断断续续嚷道:“你们两个总得死一个,让两个男人看着我出丑,比死还难受。你们两个谁活我就跟谁去。”这时我才对那男人萌生杀机。听我这么说来,你们必定把我看的比你们还残忍。那是因为你们没看到她的脸庞,尤其没看到那一瞬间,她那对火烧火燎的眼珠子。我盯着她看时,心想,就是天打雷劈,也要娶她为妻。不过,即便开杀戒,也不愿用卑鄙手段。我松开绑,叫他拿刀跟我一决生死。他拔出那把大刀,一声不吭,一腔怒火,跟我打了23个回合,最后被我一刀刺穿胸膛。就这一点来说,我还是很佩服他的,毕竟跟我交手的,能打到20回合,普天之下也只他一人。男人一倒下,我提着血淋淋的大刀去寻那小娘们儿,谁知,哪都没有。我怕她溜出竹林搬救兵去了,于是为自己想,这可是性命攸关啊。我迅速捡起大刀和弓箭,溜之大吉了。至于那把大刀,进京之前被我卖掉换酒喝了。

真砂供词:那穿着藏青褂子的强盗算是把我糟蹋够了,对着我那被捆在一旁的丈夫,又是讥讽,又是嘲笑,他心里该有多难受啊。我不由得连滚带爬的跑到我丈夫身旁去,我看到他的眼神,闪着无法形容的光芒,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是轻蔑,真是冰寒雪冷啊,至今想起来,我都不禁打战。过了一会儿,那强盗已不知去向。我看着丈夫那冰冷的眼神,对着她说:“事已至此,我们都活不下去了。”我捡起那把匕首,一刀刺进了他的胸膛,随后便晕了过去。等我醒来,丈夫已死,我也准备跳河自杀,却没成功,慢慢的却没有了那份勇气。这么苟活于世,实在没脸见人。

借女巫还魂的武士供词:强盗将我妻子凌辱后,坐在那对着我妻子花言巧语,对她百般宽慰。我被绑着,自然也无计可施。可是我一再示意:“千万别听他的,他说的全是谎话。”我妻子最终还是没能防住那强盗甜言蜜语的攻势,答应跟着他。她是这样说的:“好吧,随你带我去哪儿都成。”可是正当强盗拉着她的手要走出竹林时,她猛一变脸,指着我对强盗说:“杀了他。”强盗一声不响,将我妻子一脚踢倒,镇静的望着我:“这贱货,你打算怎么办?杀掉吗?还是放掉她?”趁我犹疑之际,我妻子大叫一声,逃入林中,强盗随即追了过去,似乎连衣袖都没碰到。妻子逃走后,强盗捡起大刀和弓箭,并将我身上的绳子割了一刀,随即隐没在山林中。我疲惫不堪,好不容易从杉树下站起身来,捡起我妻子的那把匕首,一刀刺进了胸膛,嘴里涌出一股血腥味。不知过了多久,有个人蹑足来到我身旁,轻轻地拔去我胸膛的那把匕首,我嘴里又是一股血潮喷涌,永远沉入黑暗幽冥之中。

此案中的关键人物强盗和真砂都说人是自己杀的,而死者却说是自杀,案件变得扑朔迷离,谁都没有说真话。芥川的短篇并不是一篇推理小说,而是一篇刺穿人性之恶的神文。它想要表达的是人总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编着谎话,这种利己主义在这灾连祸接的年代尤其明显。就连樵夫也在掩盖事实,很显然,樵夫隐瞒了那把镶满珍珠、价值不菲的匕首。在电影的最后,樵夫在乞丐的逼问下说出了他看到的真相:强盗强占了真砂,真砂表示他们中必须死一个,她会跟着活着的那个人走。强盗松开了武士,跟他决斗。场面很明显没有强盗说得那么壮观。两人在地上滚来滚去,十分狼狈,最后武士意外被杀。真砂逃入林中,强盗还是连衣袖都没抓到。随即返回,捡起大刀和弓箭逃走。樵夫说的是真话吗?谁知道呢?还重要吗?

利己主义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在最后樵夫抱走弃婴时,也能展现出一丝人性光辉。黑泽明对芥川这篇短篇小说的重塑,无疑是在向大师致敬。但是对故事情节的编排和补充也体现了黑泽明自己对人性的理解。有人说:“芥川龙之介从不在作品中做判断,无论是事实还是道德上的。”我想黑泽明也没有这么做,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至今仍然不衰的原因。这部电影最终也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奖、奥斯卡荣誉奖等众多奖项。总之,这部融合芥川的《罗生门》和《竹林中》两篇大作的老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师的致敬之作: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罗生门》到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