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如意的环境中如何保持进步

昨天晚上把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看完了,除了前面两篇读后感之外,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文正公在一个摇摇欲坠王朝的末期,一个处处显示的“不可为”的环境中,如何做到了“可为”,直至最终成为一代完人。

虽然最终没能如他所愿使王朝复兴,但作为个人,他的成就已是顶级,总结了这么几点,与君共勉。

人到中年 保持学习

曾国藩三十岁前也是个普通人,各种缺点一样不落,是个典型的“庸人”。

比如性格浮躁坐不住,初到京城为官的那段时间整天到处浪,混日子;为人傲慢,没有修养,跟朋友大打出手,什么脏话都骂等等。

三十岁之后,幡然悔悟,像身边优秀的朋友学习,立下了最高的目标,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随后面目全新,以近乎非人性的方式严格要求自己,持续学习,持续进步,跟偷懒的天性斗争,跟人类的本能斗争。

普通人到了中年,性格固化,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大多认命安于现状,不再学习,而曾国藩却保持终生学习,一直在进步。

恶劣的环境中寻求改变

身边很多朋友,包括灯叔自己,很多时候都在抱怨环境太差导致自己无法施展,大到国家经济形势不好,小到公司内斗严重,好像所有的不如意都是环境造成的。

跟曾国藩所处的环境比,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他面临是大厦将倾。

比如清末国家正规军队战斗力孱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非常短视的“薄俸制”,军人跟官员一样,明面上的工资非常低,根本无法养家,所以军队一般都经营三产,普通官兵大部分精力在做小买卖,根本没人训练,遇到战事,一触即溃,不堪一击。

所有人都认为这个顽疾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但曾国藩创立湘军后就“赤地立新”,打破成规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官兵收入,让军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军事上,战斗力大大增强,若没有曾国藩,爱新觉罗氏恐怕在咸丰时期就是末代皇帝了。

有底线的融入环境  只为成事

清末官场之腐败,深入骨髓,断不是一两人可改,曾国藩却是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按理说应该处处碰壁才是,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是一个“非典型清官”,对自己要求严格,骨子里清廉,但表面上“和光同尘”,不跟已经无法改变的各种潜规则硬钢,在不击穿自己底线和做人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按人情常理来处理各种关系。

比如手下因他提拔感恩送礼,他心里是拒绝的,但会选一两样便宜的小物件留下,既不违反自己底线原则,又不驳对方面子让人难堪。

他跟海瑞不一样,海瑞是那种宁折不弯,绝不接受潜规则,跟所有不符合他价值观的事物死拼到底的类型,最后成为官场公敌,什么事也干不了,只能当吉祥物供起来。

曾国藩的目标是做事、成事,不是跟谁硬钢,所以能做到外圆内刚,在恶劣的环境里闪转腾挪,做出一番事业来。

终极关怀

读曾国藩系列到此到一段落,文正公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而且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回到自己的生活,无论初入职场还是人到中年,甚至是老年,都可以在他身上汲取到不同的营养。

隔着一百多年,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长叹一口气,心里对文正公说一句:您老不容易啊,谢谢。

我是灯叔,为你说书,先到这里,下回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不如意的环境中如何保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