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洪篇巨作,细说个人感受

应务篇一(红楼感悟)

虽系中文系学子,素日却不喜读书阅卷。每每也会感慨他人见多识广,细察后才明白,这些优秀都是利用细碎时间涉掠不同种类的书籍换来的。故趁此暑假在家,我也痛下决心,一改往日把三分之一时间都花在上网上的恶习,耐心读书看报。终于将多年品读未竟的《红楼梦》看完,读完后就觉得心里颇不宁静。适逢老师布置了这个暑假论文,所以就想着趁此机会抒一抒我的万千思绪。

还没有像脂砚斋、王国维、俞平伯般的学识,也还没有张爱玲和孙犁般的情思,有的只是浅薄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像井底之蛙一样的见识,可我还是想把我用青春的眼光,从成长的视角得来的点滴记录下来。

爱只一字,却传颂了千年,像极了多数青春里的男男女女的爱之初体验,随着贾敏仙逝,黛玉被接到贾府,黛玉和她的宝哥哥日久生情了,她们磕磕绊绊地也品了一番人间爱恋的滋味。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是黛玉给宝玉留下的人世初印象,也就是这个印象让宝玉在纷繁的尘世中心心念念了一路。

从那以后,宝玉总会不知不觉地记起黛玉。北静王送了一串香念珠,他不忘妹妹回来了转送给它,虽然黛玉不稀罕,可是却能看出宝玉真的是时时刻刻都想着怎么令她开心。看到宝钗姣好的玉臂,他竟会想到这膀子如果长在林妹妹身上也还能摸一摸,只此想法就可看出二玉之间的亲密。宝钗、袭人劝他入宦世、求功名,延耀门楣时,他就会想到妹妹就不曾说过此样的混账话,亦可以看出在宝玉心目中将黛玉视为知己的心思。就连黛玉去了,她也还是想念再三,贾母在抄家大难后为宝钗做生日,他看到如今宝钗湘云都在,独独少了黛玉,就不顾大观园妖怪四起的谣言,愣是要去瞧瞧旧日的园子,睹物思人。在贾母的丧事中,他看到宝钗、湘云着孝衣时别有一番雅致,又会想到如若妹妹此番打扮,又不知怎样的丰韵了!人在时的天天记挂如果不能叫深重,那么人走茶凉后的日日思念定可以算是长情!

年少时,为了爱,人们做出了多少可笑可叹不计后果的事,黛玉和宝玉这对十几岁的的小儿女又何尝不是呢?因为天真幼稚,所以拼命会想要要求对方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觉得在一起了就必须要明白清楚到不给彼此留下一点空间。相互较劲,说到底还是不成熟的在乎。一场口舌,黛玉把做给宝玉的玉上穿的穗子给剪了,宝玉心里埋怨黛玉还不如紫鹃懂他的心,黛玉又觉得宝玉还不若袭人知自己的意。其实有什么呢?在我看来就像一对普通的小情侣一样,或许就是因为太在乎彼此,或许也是年少时的人儿太爱使小性儿,太单纯,单纯到认为我的就只能是我的,单纯助长了占有欲,这欲望强烈到稍有不顺心就要火山大爆发,似乎是要通过歇斯底里的闹来宣布自己的的领土主权。殊不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人们都有自己要忙的事,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只是一个伴儿,相伴如若大家都快乐,如果没有不允许的客观条件出现,就好好的一直在一处。而如果多是伤心和难堪,或者是存在诸多的条件不允许,那还是分开的好,这是一个谁离了谁都能过的世界。就像黛玉没了,宝玉疯了、傻了、哭了、闹了、不也还是好了么?他和宝钗的小夫妻生活不也渐渐过起来了么?

读红楼,我想抛去大家都在说的什么“反儒崇道”的思想,也不想提什么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也暂时不谈内置诗文的十分精妙,就只是品出了很多成长的味道。

就像黛玉渐渐长大后,懂得和宝玉说出一天大似一天的话。懂得不和宝玉扯扯拉拉是最外象的成长,渐渐收敛的女孩家的小性儿才是真的成熟。再不会因为一场想法的不和就用言语讥讽挖苦人到难堪的地步,后来的黛玉再没有和宝玉肆无忌惮的闹了,就连怡红院的小丫头不给他开门还说出难听的言语,她也没有折腾,只是默默走开落泪。而且即使宝玉后来的所作所为让比较多疑的她伤心了,她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自己流泪难受,而不是非要理论一番。我觉得这就是成长,长大后我们就会明白,钉不一定是钉,铆不一定是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不是所有人都围着我们转,我们需要学会自己疗伤。

总觉的长大些的黛玉比一开始好相处了许多,大家待她也不一般了。薛姨妈对她由衷的疼爱,就像宝玉庆生在怡红院吃酒,薛姨妈当时在潇湘馆照顾黛玉、打理大观园,天晚了就担心黛玉身子薄经不起劳累折腾,赶紧差丫鬟去叫。这样简单的“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啦”的事,于黛玉却是奢望,我看到此处心头还是一暖呢,何况黛玉那么细腻的人,猜想她当时也会觉得很感动吧,毕竟是久违的妈妈的感觉。还有宝钗姐姐般的爱护,又是分享心事,又是花心思给黛玉解闷,还要差人送燕窝,叮嘱她煮粥好好保养,觉得开始时的黛玉像只机警的刺猬,后来把坚硬的刺都收起来,然后一切就好起来了。这也像极了许多青春期期的少男少女,叛逆期里,敏感到警觉周围敌对任何的事物,好心也罢,歹意也罢,少年们只是怀着存着不信任的心,做着让亲者痛的事。

我也会在想宝钗于黛玉究竟算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是情敌?是闺蜜?还是姐姐?而我觉得还是姐姐比较合适。如果是情敌,那宝钗也应该是喜欢宝玉的,而我觉得,整本书下来我也没有在哪明显看出宝钗是喜欢宝玉的,如果说劝宝玉求功名是一点点表露的话,那看成是姐姐教导弟弟又有何不可呢?而且直到后来薛姨妈告诉她宝玉家的提亲时,宝钗也没有露出喜色,足可以证明宝钗其实是不爱宝玉的,既不爱,那情敌之定位就不攻自破。虽说一开始的宝钗并不是一个友善的存在,在花园里听到了丫鬟红儿的秘密慌乱中竟想到陷黛玉于不义,让丫鬟记恨颦儿。也就是因此我不喜欢宝钗,就算是自己脱身也不能让别人做替罪羊,如果换成是黛玉,她绝不会这样做。不过宝钗和黛玉自那次作诗后心里面就渐渐熟络起来,都觉得彼此身世、遭际很相同,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说给对方听,宝钗还贴心的去给黛玉解闷,关心她的饮食。看到这些的时候其实还是觉得挺为黛玉高兴的,自己的想法得到好朋友认同时的喜悦,那种觉得怎么会有一个人和自己这么像的激动之情是难以用笔墨详尽描述的。

中秋夜和湘云的凹晶馆疯狂二人行,多开怀!当你想做一种傻事时,会有一个人陪着你,这就是幸运。在深夜里对月吟诗,排遣寂寞,好不雅致!我想这也可以算作那个年代里,闺蜜们20岁前要做的浪漫事了。

其实颦儿是幸运的,花一般的年纪,有自己喜欢的人,而且那人也恰巧喜欢自己,又有丰富的才情、学识,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加朋友,又有紫鹃那样的丫鬟加闺蜜,这些人中间又有一两个可以说贴心话的,虽没有父母了,可贾母、舅舅、舅母也是在很贴心的守护她。贾政外任回来后因没见黛玉关心的问及,以及知道噩耗时的悲伤,此时他不官宦王公,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舅舅,一个外甥女走了,他会伤心难过的舅舅。

抛去书中的前人津津乐道的精彩,我觉得他还有细腻真实的生活描写是十分成功的,黛玉走后,贾母不止一次为了夸宝钗好而说黛玉小性儿、多疑,其实在我看来,就是像一个家长对外自谦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我看了不舒服,但其实黛玉是自己嫡亲的外孙女,她怎么能不疼呢?还有后来贾政送贾母、黛玉灵柩返京的途中大雪里,看到宝玉后在雪中追着儿子跑的场景真真是让我心痛不已。这就是书中以情动人的妙处,不是所有的受众都能看出《红楼梦》的高深,但我相信应该一般人都能感受到她情感的真挚。

回到黛玉上,如果没有神瑛侍者的前恩,如果她这人世的一遭不是为了眼泪报灌溉情,如果宝玉他们都是一般的孩子,那该有多好,也许那样贾母还有可能考虑一下两个孩子的感情,那样也许他们就能够结发为夫妻,虽然可能会有后来抄家等等的厄运,可只要夫妻同心,我相信所有的难关都可以度过。

可《红楼梦》的构思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成功了吧,这书胜也胜在结局的不如意,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是印象和感受的加深。其实这样也好,抄家的劫就像噩梦一样,一场虚惊。光耀重镀,虽不见了宝贝儿子,香火得以延续,这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如若不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劫难还会重现,多好的警示!

方今之时,以成长视角观之,洋洋洒洒的胡诌一番,可《红楼梦》的精髓岂是一遍两遍的阅读就能体会?还需多多研习,去体会红楼一梦的深明大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进洪篇巨作,细说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