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社区居委会做了一场关于 “亲子沟通” 的交流会,大人加上孩子共 20 个人。
在现场,我们问大家平时都会遇到什么样的育儿难题,或者亲子沟通难题。
大家纷纷发言,其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讲的都是孩子写作业磨蹭这件事。
他们说:“孩子晚上写作业,能写到九点、十点、十点半。”
所以,我发现:写作业磨蹭是令很多家庭头疼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写作业磨蹭这件事。
孩子磨蹭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只看孩子磨蹭这个行为本身,的确很让人生气。
因为磨蹭到很晚,睡得就很晚,早上起不来,耽误上学或者影响上课精神。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都是孩子的问题。
但是,当我们用非评判的方式去 “积极倾听” 家长和孩子的深层需求时,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举一个真实案例。
在现场,我首先倾听小哲的妈妈,我问:“在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上,你的需求是什么?”
她说:“早写完、早睡觉,有个好习惯。”
当我倾听小哲的需求时,我问他:“你的需求是什么?”
他说:“妈妈总是让我按照她的节奏走,我写不完数学,她就让我写语文。”
我就问他:“如果让你自己安排学习,你愿意写吗?”
他说:“不愿意。”
我问:“那你喜欢哪一科目呢?”
他说:“都不喜欢。”
然后他还说,他写不完爸爸就打他,不听话就不要他了,他就很不愿意听爸爸说话。
通过倾听小哲,我马上知道了他不愿写作业的根源,总结为 3 点:
1、小哲被妈妈强行控制,自己说了不算。
2、小哲对学习不感兴趣。
3、爸爸打骂小哲。
那这三件事对小哲写作业、学习有什么影响呢?
有 3 点:
1、孩子写作业就会感觉是给妈妈完成任务。
任务必然带来压力,就像古代的奴隶被监工看着干活,或者老板给你安排工作,你就会感受到压力一样,孩子当然不愿写。
2、孩子天生喜欢学习和探索世界,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呢?
3、如果爸爸打骂孩子,孩子就会非常恐惧,内心很不稳定,很不安全。他就会把所有能量用在对抗和提防爸爸的打骂上,那他哪还有能量安心地去学习和写作业呢?
从这三个方面,我找到了小哲的三种非常重要的需求:
1、自主感、自由感、存在感。
2、好奇心、学习兴趣。
3、安全感、免于恐惧。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来:
磨蹭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些未被看见的感受和需求。
如果要 “对症下药”,首先得看见和满足孩子这些心理需求。
所以说:孩子的每一个所谓的“坏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还未被看见的需求。
那孩子为啥不愿听 “讲道理” 呢?
在交流会现场,家长也说:“我也给他讲道理啊,但是只管一会用,后面就不听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小时候,当你有情绪、有困扰的时候,你喜欢父母给你讲道理吗?
如果爸爸经常打骂孩子,亲子关系很差,那么不管他讲的道理多么正确,孩子都不会听。
因为他不喜欢爸爸这个人。
所以,要想让孩子愿意听你说话,首先得让孩子喜欢你。
那如何沟通孩子才愿意主动、认真写作业呢?
在交流会现场,还有一个叫做小琪的四年级女孩也向我倾诉,告诉了我她磨蹭的真实原因。
她说,当她写作业时,妈妈总是在一旁责备她、唠叨她,或者她会听到妈妈和奶奶在客厅批评她。
她总能听到,这就让她心慌、让她很焦虑,没有安全感。
有时爸爸还拿棍子打她。
她一边说一边哭,头扭到另一边。
通过 “积极倾听”,我看到小琪的需求是:被关注、被认可、被肯定、安全感和免于恐惧。
这个时候她妈妈就说:“我也尊重她呀,和她一起制定了时间安排表,可她执行不了啊。”
这时我就问小琪:“这个时间安排表是你参与制定的吗?你喜欢这个安排表吗?”
小琪说:“我不喜欢,我是被强迫的。”
大家可以看到,家长自以为的平等,其实是单方面的权威。
而孩子,在力量上是无法跟父母对抗的,所以他只能顺从和屈服。
我问小琪:“怎么样你愿意写作业呢?”
她说:“可以自己安排学习,妈妈可以在旁边陪着,可以玩手机,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爸爸不要打我,好好说话。”
所以根据这两个孩子的需求,孩子写作业如何才能不磨蹭呢?
我们得出的答案就是:
1、让孩子自己安排写作业,或者如果孩子需要,家长可以简单协助安排,让孩子获得自主感、自由感、存在感,体验到他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2、多去肯定、认可、赞赏孩子,让他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给他内心稳稳的爱。
3、不再打骂孩子,打骂不是教育方式,而是反教育。
打骂不包含任何的教育元素,打骂常常是家长把自己在工作或其它方面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打骂、惩罚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而是一种 “驯兽法”,在实验室里,它是用来训练鸽子和黑猩猩的。
只不过后来有人把它写成了论文,写成了书,结果就误导了大家。
那应该怎么做呢?
应该是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看看孩子正在遭遇什么难题,或到底有什么需求,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
如果你还在使用着父辈的养育方式,却期待养育出跟你不一样的孩子,那你觉得可能吗?
今天的分享,不是说来指责家长们错误的养育和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也只是在用以前经历过的成长方式再去养育孩子。
而是当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再遇到育儿难题时,不能再像上一辈一样通过打骂、训斥、惩罚去简单改变孩子的行为,而且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到孩子。
简单粗暴的方式,也仅仅是改变了表面行为而已,却没有看到行为下面的真实需求。
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改变其行为,却对孩子长远的成长却带来根本性的破坏。
我们是具备反思和觉察能力的,然后再去学习像《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样 “有效无伤害” 的沟通方法,才能把孩子养育得更好!
所以,最后一句我想说的是:父母不应该被指责,而是应该接受培训。
育儿先育己,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