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道德经.第5章】不言之中

【引 子】

先解释下“不言之中”,我理解有两重含义:

一是人和人、人和万物交流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哪怕一个字、一个符号、甚至一个动作手势都是多余的,言越多越不中。这是从相互关系、外在来看的。

二是突出“中”,十多年前,在许昌搞全面预算项目的那几个月,每天频频都要被问到无数次“中不中”,习惯了,一般都回答“中”,这个“中”,上古时代是表示旗帜,后来引申为四方的中心,再后来表达符合,逐步被中原文化的代表所在河南区域在日常中使用为“好”、“赞同”之意。那“不言”之“中”就是不要任何文字去解释和赞美的认可。这是从其内在的特质说的,符合“道”的规则就是“不言之中”。

【原 文】

老规矩,先来读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章是比较爱读的章节之一。天地、圣人按照自然的规则在运行,公平对待万物,是什么就是什么,人也要按照自己的内心初心、也就是自己的基础去为可为之事,而非绞尽脑汁、穷尽各种伎俩手段去追逐身外的名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用草扎的狗,古代祭祀时,会用草扎成的狗,作用有点类似现代的花圈。祭祀之前和祭祀时候受人敬重,既毕事,则弃而践之,被践踏焚烧 。刍狗这前后命运的差异,不是因为人变了或者他自己变了,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条件变了,才会造成刍狗前后迥异的处境。天地不仁爱就把万物当刍狗,也就是至高的仁爱就是无憎无爱、顺应自然。后面56章又表达了这个观点:“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说段题外,祭祀在古代是大礼,古代上至王公下至黎庶莫不以祭祀为大事,现在也还有余波。对一个国家来说,祭祀是头等大事,《左传》就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排在战争开疆扩土抢人民的前面,可知祭祀的重要性。祭祀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其实他早年就是鲁国太庙祭祀官,相当于大祭司,当时祭祀官称做为“儒”官,“儒”字由“人”+“需”构成,“需”字的原型上面是“雨”字,下半部分为人形,其表达的就是祭祀者求雨形象,孔子长期做儒官,所以有了后来的“儒家”。老子是周朝守藏史,其实也是相当于大祭司+天文台长+国家图书馆长。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又回到了“道”上。说到这,我有点体会就是,老先生想重点说明一个东西,怕看的人不懂或者没记住,总是会反复说,“道”就是这样。

这里橐龠就是风箱,包括装气的袋子以及通气的竹竿,很多人应该见过,小时候我还帮来家里打铁的铁匠拉过,中间是中空的,你一拉一推,就会产生风,吹到炉子里,这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这里“屈”通常读作“jue”阳平,枯竭之意,就是中间空虚却从不枯竭,鼓动起来就源源不断。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天道运行,空虚而从不衰竭,永不停歇,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里的言是政令之意,多言即有为(乱为),主张不言无为,中就是中空、空虚,就是无为,与前句风箱呼应。但从古至今,各种政令频出、横征暴敛、胡作非为,表面上看是有所作为,实际上是乱为、妄为,不遵循道的规则,或是自身暗弱却欲见刚强。这与后来的57章也完全呼应: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克强总理在倡导简政放权时就说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也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

【同学道德经】系列文章为本人原创,可用于非商业性相互交流,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违者必究,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学道德经.第5章】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