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有自己的意义不用成为某个人。

无意间搜到这部电影,看过简介之后感觉应该是一部平淡治愈风格的电影,正好想要安静地看点儿什么,就点进去看了。


  一间小小的铜锣烧店,厨房占了一大半,也只能勉强挤进去两个人,提供的座位也很少,每次只能坐下三四个放课后闲聊天的女初中生。就在这小小的店铺里,发生着四个人和一个“世界”的故事。


  店长,烙得一手好饼,沉默寡言,表面善心将铜锣烧免费送给叽叽喳喳的女学生们和前来应征的老人,实际上是不在乎,不在乎这几个铜锣烧能带来多少收益。反正自己是进过局子,反正只剩自己一个,反正只要还恩情,反正不管怎样都得活着。是的,活着。为了活着这家店怎么都得开着,为了活着早晨都要起床,为了活着也要忍受经常来店里的学生三人组。也许只有在下班后的一杯啤酒,才能让店长忘记“活着”这个动词。


  女学生,遇到不太靠谱的家长连高中都上不了,唯一在乎的宠物也一直不被允许。思想早熟的她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喜欢学校,所以跟店长请求过一次兼职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起过了。


  店长和女学生是被社会、家人“抛弃”的一类,当他们遇到老人德江,一切才发生改变。果然,只有更惨的人才能治愈惨的人。都市一隅,樱花盛开的公园内,经营着名为“铜锣之春”的铜锣烧专卖店。拥有不堪回首过去的千太郎(永濑正敏饰)因缘际会成为专卖店的雇佣店长,他和作为常客的初中生若菜(内田伽罗饰)日复一日打发这无聊单调的时光。这一天,一位老太太不期而至。她名叫德江(树木希林饰),因看到专卖店的招聘小广告而登门拜访。德江带来了自己熬制的豆馅儿,本想敷衍一下将老人打发走的千太郎,在尝过豆馅儿后发现意外地好吃。以此为机缘,老人成为“铜锣之春”的一员,这家小店也由此变得热闹起来。

就在此时,针对于德江无情的传言悄然蔓延,小店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千太郎被逼着做出重要的决定。不经意间,这些平凡之人的命运彻底改变 。

德江婆婆给店主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我在煮红豆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所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聆听。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所以侧耳倾听的话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的时候,风呼啸而过,卷起柊树的叶子筑成一道围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


《澄沙之味》始于河濑的标志性手持跟拍,镜头随着永濑正敏饰演的千太郎,他搭着毛巾,拖着脚步,爬了楼梯,上了天台。如实记录了这个人的沉重与疲惫。与此同时,鸟鸣和配乐,突然映入画面的樱花怒放则在诉说另外一件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是一个发生在街边铜锣烧小店,始于春天的生命故事。从一出场,树木希林饰演的德江老人就用佝偻的身形,斑红的手指,还有欲言又止的请求告诉观众,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但谜底总要留到最后才揭晓,吊人胃口的,首先还是怎么做出人间至味的铜锣烧。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患病的老人与周遭的交互,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个铜锣烧小店里。抛开用心去做、与之交谈的鸡汤言论,电影倒是如实描述了红豆馅的制作流程,从挑选,清洗,过滤,蒸炖,浸泡,加甜,搅拌,再放入麦芽糖。一趟下来,至少需要六小时以上,才能保证红豆馅在口感和香甜上,秒掉工业化制作的大桶“红豆泥”。面对颗粒饱满色泽诱人口感滑顺的红豆。辛劳大半天的千太郎也涨红了脸。我一度觉得,电影太过理想化。你做出了好东西,就有人来购买,还排上一队人。不料美味是惊人的,结果谣言传播同样是惊人的。

这部剧翻译的很美,澄沙之味,如果翻译成豆沙之味。。。估计我就不会想看了。

 

 铜锣烧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因为机器猫才知道的。印象中机器猫只吃这个,那该有多好吃啊。所以小时候第一次吃的时候特别期待,结果,吃了一口就不想再吃,面皮超级甜,豆沙没有豆沙味,按电影里的说法,就是流水线上的罐头豆沙,从此对铜锣烧无感。

  这部剧的一开始我是拉着看的,开篇节奏很慢,以至于我误以为暂停了。。。不过这也是日式文艺片的特色。

  但是慢慢我就被剧情代入了,尤其是最后那段录音,说每次做红豆沙的时候会想象它们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又是怎样被运过来,经历了什么,拍的雨水,风吹,都美极了。

  最后,借用男主的一句话,之前不爱吃铜锣烧,是因为没吃到那么好的啊。我也期待一下,什么时候能吃到好吃的铜锣烧。

《澄沙之味》只有两个主要空间,铜锣烧店和疗养院。中段转折开始,电影转入日本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恐惧与歧视。从河濑直美关注的老龄化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取消麻风病隔离政策,这显然更像导演在表述个人立场,呼吁社会关注。话说,大众一听到麻风病三个字,不是恐惧,就是冒出来会不会传染的疑问。如同放生的金丝雀,德江老人的心声是“我们也想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她与人类社会隔离了一辈子,却只想做一名普普通通,有儿有女的老人。

  紧扣麻风病和社会议题这件事,麻风病疗养院在一个世外桃源般,被森林所拥抱的环境中。电影很快转入河濑直美的老三样:世间万物有语言。故意走漏了光线的镜头,透光的森林和大树。月亮真美,铜锣烧真好吃。河濑直美的内心,永远住着一个祈祷的少女。粒粒红豆皆辛苦,它们经历了什么样的旅程,才来到你手中。穿过冬青树的风,是要来写信。至于几封信的内容,甚至是留遗言的磁带,实际上都是河濑直美的心声,是贯穿了河濑导演生涯的少女与婆婆故事,一个生命交给另一个生命的终极体悟。

 

 不难发现,这个关于隔离与冲突的故事,河濑直美并没有把它拍得一波三折,紧张又好看。她更相信书简的对话,能够隔空交流、逾越死生的心灵与灵魂,安静思考。

  好在总结完麻风病人与日本社会的新闻报道之后,《澄沙之味》并没有想把自己隔离于治愈题材以外。正如春天是饱满的红豆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有自己的意义不用成为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