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善意”是真的吗?

世间对错、善与恶,总会让人分辨不清,自己认为做的是善事,别人看来确是恶事,站在的位置不同,看法就不会一样。想想自己为什么做了很多自认为善事,却被别人误会,觉得委屈。也许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为何善意会伤人》。

拿到手里,便知道是日本作家写的,书的封面是很典型的日系风格,一共有六张开篇,讲述了环境对人善意的改变。从现在社会的环境来说,可能人人都在善意“泛滥”的社会而不自知。再者,从心理因素上解释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假装”善意,又或者被“善意”。共情的“聚光灯效应”中写到:每个人虽然可以将他人的事情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面对朋友和陌生人时还是会优先考虑朋友,也就是说,人类无法无限度地体会他人的心情,我们对亲戚、朋友、熟人、同胞等与自己有很多交集的人容易产生共情。而在面对其他人时,共情能力就会减弱,这种体会他人心情的倾向,也导致了共情的聚光灯效应。极端光线射到某个物体时,我们就很难看清其他不属于该物体部分。

何为善意?记得看过一本书,大体上来讲就是一个人刺伤另一个人本该叫做恶,但另外一个人确是杀人之人,那欲刺伤他人的人到底是恶还是善?在第三张理性与感性的天枰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出如果我们感情用事,就无法清晰地认识事物,那么是不是可以完全依靠理性进行逻辑判断呢?假如我们有强大的意志,是不是可以超越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呢?非常遗憾,事情并非如此。

通常善意与道德是相互捆绑的,人们往往用道德来绑架所谓的善意。作者也在这篇节目“电车难题”与“道德药片”,以及不做82年生的金智英。给大家一个思考的空间,用孔子的话来说,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留给了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本书从几个纬度写善意,里面穿插的各种举例分析。有点偏向于人际关系的理论研究,但恰恰是这些举例分析,反而让读者通过思考,了解到自身处于的一个善意的位置。读后会对“善意”有了更深的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您的“善意”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