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修行,却未必处处都是道场

早年,读《西藏生死书》时,还真没有怎么思考过生与死的问题。所以,书读得也浅薄,并不真正明了书中所说的生死。只是还是在后来有机会从甘肃麦积山出发,经过藏区,不断的见识了藏民的纯粹和信仰的真诚之后,才慢慢有了些切实的感受。生灭之间,既不是一场无休止的轮回,也不是鲤鱼跳龙门般的质的飞跃。而是一场修行,像接力棒中的一个环节。无论成绩如何,我们都要跑完自己的一程。人生是场修行,却未必处处都是道场。

孔子一生,大概是没有到过藏区的,更准确的说,那时候,藏区也没有真正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老人家要是到过几百年后的西藏,便不会那么真诚的赞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了。因为,到了西藏,几乎所有人都真诚而笃定的信仰佛教,几乎所有人都安于贫困。一路上,总能在最险要的山隘处,见到半山的佛幡。一路上,到处可以见还在学龄段的已经剃度了僧侣。

越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域,人们越容易意识到精神的重要,人们也越是容易幡悟,意识到——人生是场修行。

人生是场修行,却未必处处都是道场。到了色达的五明佛学院,每个人都会受到震撼,整座山都是僧人和僧人修行的住所。顿生“无边佛国”之感,信仰将各色人等积聚起来,整个山头,都由藏红袍颜色的修行室构成。间或有几进金顶的佛殿穿插其中。到了这样的地方,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觉出财富的卑微。真正走近前去,一间一间的修行室与我们在闹市区看到的弄堂没有什么分别。唯一不同的,一个充满了世俗,一个充斥着纯粹。人生是场修行,即使是在五明佛学院这样的地方,也未必处处都是道场。于真正笃信佛教的人而言,在五明佛学院的修行室里清修,和在内地繁华都市的弄堂里修行没有多少分别。只是,在色达,在西藏这样的地方,似乎更容易欢喜。在内地,在财富积聚的地方,人反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所谓修行,不过是推及或放大自己的欢喜。在道场修行,贵在欢喜,在世俗世界修行,更是贵在欢喜。只不过相比较而言,在道场,更容易领悟欢喜和坚持欢喜罢了。

后来,在松潘,偶然爬山时,遇到一个韩国人,见他年龄大一些,却健步如飞。为此,我加快了自己的步子,好一次忍着没有中途休息,一口气登上山顶。那位韩国老先生终于赶上来了,简单聊过之后,我才发现,老先生居然已经七十多岁了。腰板还与年轻人没有多少分别,更让人“义愤填膺”的是,他现在的膝盖居然是金属的,已经十五年了,使用寿命已经到头。

一个在中国人论来,进入古稀之年的韩国人,卯足了劲儿和年轻人比赛登山。(我那时已经四十岁,开始在各种场合说自己老了,但在他面前,我收回那些浅薄的话)更让人咂舌的是,他的腿上居然用得是服役到期的金属膝盖。如果人生是场修行的话,他可能比一般的人,更加适应各种各样的道场。

人生是场修行,真正的高手,或者说真正纯粹的人从来不挑选道场,在他们看来,处处都可修行,时时都能精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是场修行,却未必处处都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