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之道:时间管理手册

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苏格拉底。

目录:

第一卷 方向管理

1.1愿景管理

1.2目标管理

1.3事项管理

第二卷 行为管理

2.效率管理-能力模型

2.1高效方法,提升专注能力

2.2精力管理,提高续航能力

2.3战胜拖延,提高自律能力

2.4减少浪费,提高检视能力

2.5学习能力

2.6应用能力

2.7逻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3.健康管理-技巧模型

3.1饮食

3.2运动

3.3睡眠

3.4心理-冥想

3.5交际


前言:

时间管理的定义: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的过程。

第一代,便签和备忘录

第二代,事历和日程表

第三代,目标管理和事务排序

第四代,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

成功的时间管理方法各有千秋,但失败的原因却高度相似:度过了极其混乱、又毫无收获的一天,正如昨天和明天。

所以重要的是——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所以本书主要介绍设定目标的方法和建立高效的能力。

能让一个人变成高效人士的,不是高效方法,而是打造能够让高效方法落地的基础——支撑高效工作的能力。


如果你正对时间管理感兴趣,就说明你正在寻求改变。这时候你要使用CCC三角原则:Change,Chance,Choice.三者互相作用。

想要改变,就先做一个全新的选择,不妨先试试这本书中的方法。


如果你的人生想有更多的成就,你就必须合理的利用你的时间,创造更多的输出。

如何在我们的一生中创造更多的输出?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做正确的事:方向正确。

愿景管理:

目标管理:

事项管理:时间分析,排序取舍,事务分类,

二、做更多的事:行为正确。

1)高效专注:番茄工作法,六顶思考帽,简化原则,合理利用精力旺盛的时间段。

2)精力旺盛:

3)战胜拖延:及时开始,战胜挫败感。

4)减少浪费:碎片时间,5s,混乱不堪是大敌。

5)能力提升:学习方法,提高记忆力,理解力,应用创新力。

6)时间拓展:增加生命长度,提高时间的情感质量。

7)身心健康:


时间的真谛——快乐地创造价值

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定一个明确的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并为之追求。

传统上的二维时间理论:


时间效果=效率×长度


我的时间三维模型:


时间效果=效率×长度×感受


感受=单位时间的愉悦程度

整体思路:

1)建立愿景清单,进行现状分析,进行差距分析,制定整体的长期目标。

2)根据长期目标,使用OKR Card建立中短期目标,分解成短期OKR。使用里程碑管理的方法,定期评估进展。

3)使用工作日志的方式追踪每日工作。采用PDCA循环。

4)使用番茄工作法落实每项任务。


1)我将自己花费的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

※过去时间,回顾过去。

※现在时间,专注当下。

※未来时间,筹划未来。

2)时间管理就是将愿景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愿景三角形和行动三角形:愿景,检视,项目,整理,关注,收集,愿景。六芒星图。

3)尽管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是建立自己的个人时间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第一卷 方向管理

本卷的目的——确保自己的长期目标对应到了具体的项目。

1.1愿景管理

每个人都会有目标,每个人都会愿景,但多数人的愿景与目标并不统一,偏离甚至背离。

对很多人来讲,重要的是——寻找目标背后的意义,放下对目标本身的执着。

1.1.1自贴标签法:给自己贴标签,明确自己的愿景。

从who you are

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


你想成为这么样的人

到what you do

你要做什么

在标签上记录相关时间:

专业翻译:计划完成日期


提出-2010/11/29


启动,2011/3/5


首战,2012/7/15


达成,2014/11/12


退出,2017/5/4

这个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本·卡斯诺查的“T模型”理论。

本·卡斯诺查建议一个人应该精通一个领域(T的垂直线),然后在更多的领域里有其他的小的技能(T的平行线)。专注于一个领域,你可以跟精通其他领域的人展开合作。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中心的领域,你就会失去与那些分清自己的长处优势的人为伍的资本。

其实下图可以倒过来,成为冰山模型。

浮在水面上的是你的行为,你做的事情。隐藏在水下的是目标-使命愿景-自我认知。决定冰山移动方向的永远是水下的部分。

1.1.2建立愿景屋vision house

1.1.3愿景九宫格

建立愿景九宫格。自我认知,财富与事业,学习与效能,家庭与社交,健康与体验。

长期目标,采用GTD工作法。

长期目标转中短期目标,采用OKR工作法。

中短期目标转为具体事项,采用待办清单。

对待办清单排序和取舍,采用番茄钟工作法。

不建议使用愿景九宫格,因为太过细分,不便记忆。

7是巧数,人脑记忆的事项在超过7项时,就会导致崩塌,大篇幅的遗忘(事项关联性强时,不在此列)。

建议可以参考使用。

1.1.4愿景不明的解决办法

a)通过杂事清单,发现自己的愿景清单。通过长时间的自我检视,发现自己的愿景。

b)TED show当中有提到颠覆常规的三种思考模式,帮你确定你内心的愿景。

#1,问自己一个荒诞的问题,通过这个荒诞的问题,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2,分析自己的恐惧,克服恐惧,做真正自己喜欢的事情。

#3,简约主义,每天尽量只做一件事,要确保,这件事做完后能让你觉得今天是成功的。

1.2目标管理

1)目标设定6原则:I-SMART原则,I表示目标首先一定要足够重要。

目标管理四步法:目标设定,目标转化,目标追踪,目标评估。

2)采用OKR工作法,将目标转化为关键输出物——转入事项管理。

OKR工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KPI与OKR的最大差别,就是KPI是更多地关注指标,但 OKR更多地关注输出。而且增加了过程的监控,阶段性目标,或者叫预见性目标,保障性目标。

"It almost doesn't matter what you know. Execution is what matters the most." professor Andy Grove.

“你的所知所懂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最重要。”发明“目标和关键成果法”的安迪·葛洛夫教授。

3)3OKR方案——OKR不宜设置过多

我自己在初步使用OKR时,犯过这个错误,设置了10个项目,结果每个都进展很慢。

建议OKR不要超过4个。

6/25:

《四条关于时间的感想》

忙碌不等于成功。

busy≠success

忙得出成果才会成功。

productive=success

如果只有一件事是真正重要的,那么这件事对你来讲,是什么呢?

If there is only 1 thing really important, what's it to you?

每天专注一件事。

Just 1 thing in 1 day.


1.3事项管理

时间管理的前提是“你的时间是不够用的”,所以时间管理的核心是排序与取舍。

事实上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想法。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如果你胡乱使用你的时间,那么你的时间就是不够用的;如果你能正确的利用你的时间,那么你的时间就是极其充裕的。

排序取舍的衡量标准是目标的关联度和贡献度。

做事情前需要先问三个问题,Does this need to be done?


Does this need to be done by now?


Does this need to be done by me?要学会委派任务。

一旦你使用了这一标准,你应该高兴于你的某些“舍”的选择。

我们首先谈下“取”的方法。

1.3.1 愿景关联事项

采用我的VSGTAR分析法,确保你的行动会为你的愿景和目标服务。

愿景关联事项,是不建议加入待办清单的,这样会很容易导致这些重要项目被茫茫事项掩埋掉。

1.3.2待办清单

在实际生活中,你不会只有那些与你愿景密切相关的项目,你会不得不应对各种情况,各种各样无法计数的杂事会不断产生。

这个时候你就要用到待办清单。

待办事项的处理要坚持12345原则:

1-专注“1件事情”


2-执行“2个步骤”,先思考计划再落实行动


3-实施“3种AFD分类”,action方法清楚马上执行,focused思考清楚后再行动,Dessert琐碎的简单任务,不用动脑的,在情绪低的时候做。


4-使用“4个象限”


5-采用“5分钟试做”方法,克服拖延症。

待办清单四步工作法:纳入,取舍,排序,落实。

1)纳入: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创建“待办清单”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于1988年首先提出的。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个体拥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资源的分配不足,从而影响个体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 率,这种情况被称为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

待办清单,便签,备忘录,日程表,所有这些工具都是为了减少认知负荷而形成的,为了配合人脑的结构,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创建待办事项的要点:

a)不怕杂乱:那怕有500条都好,务必求全。

b)进行分类:清单要归类成一个个的项目。同类事项,集中处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效率。

c)关联人员:如果在待办事项中加入关联人员,可以方便地让你集中处理同一个人的事情。

d)不要详述:只要简单几个字,自己清楚含义即可。

e)形式不限:可以用手写笔记本,电脑,手机便签,手机专用app。

f)工作生活分开:工作和生活的待办事项分开记录。

g)周期任务单列:待办清单整理下,将周期性任务按照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列好。如果使用excel可以设好公式,到期变色提醒,或者加入日历。

h)设定期限:以下两个定律表明deadline原则的重要性。

Deadline原则,事事皆有时限。

“我必须坚持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在规定好的几分钟、一天或一个星期内完成。每件事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如果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努力赶上期限,而不是无休止地拖下去。”鲍伯说这便是期限紧缩的真正价值。

人们追求完美的天性会导致,我们永远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换取微小的进步,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浪费时间。

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这意味着如果给你两个小时完成一项任务,你就会花将近两个小时。而如果给你30分钟,你只会花30分钟。这说明,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做的工作可以是灵活的。

霍夫施塔特定律表明:“即使将霍夫施塔特定律考虑在内,你在一件事上花费的时间总是要比想象得要多。”你要清楚,你雄心勃勃将要完成的事情,搭配这样的截止日期,是不现实的。你可以设定一个严格的最后期限,但是别期望你的项目会按计划全部完成,结果只能是比理想预期完成得少。统计结果显示,你花去比你计划多1倍的时间。

2)取舍:

为什么你的待办清单里总有做不完的任务?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认为时间管理的核心,是完成所有计划的事,实施所有自己想到的点子。

事实上并非你的点子很多是有意义的。要明白多就是少的道理,贪多嚼不烂,过于贪心只会导致一事无成。

贪婪的结果,就是会像成为神雕大侠前的杨过,博而不纯,杂而不精。

待办清单之外,一定要有垃圾箱。要定期浏览待办清单,把其中的任务扔掉。这会减少你每天重新排序的工作负荷和时间浪费。

a)建议按照价值四分法进行取舍。

商界精英鲍伯·费佛的每个工作日里,一开始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当天要做的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所有能够带来新生意,增加营业额的工作;第二类是为了维持现有的状态,或使现有状态能够持续下去的一切工作;第三类则包括所有必须去做,但对企业和利润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

参考上述方法,我建立了价值四分法,建议将待办事项标记为四类:

+增值性投入,


=维持性投入,


-必要性浪费,


×不必要浪费

取的事项,并非一定要自己完成,可以考虑委派(特别是工作中)。

b)结合轻重缓急四象限和4D工作法

4D工作法:把一天的事务分成:立即去做,授权去做,延后去做,取消不做。

c)


3)排序

a)3+3分层排序原则,建立青蛙便签:

所有事项统统排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般来讲,一天完成3件重要事项,就很好了,如果再能完成3件普通事项,那就很了不起了。所以你从1排到100,8-100的排序是没意义的。

基于以上原则,建立青蛙便签。

青蛙日签:每天早上确定三只青蛙。一早就搞定这三只青蛙。争取一个番茄钟解决一只青蛙,并给给自己5分钟休息时间。

青蛙周签:每周五确定下一周的任务清单和下周的三只青蛙(困难又棘手的问题)。


b)每日规划TOP6工作法。

每天早上写下这一天第一重要的,第二重要的,直到第六重要的事情。从第一件事开始做。就算一整天都在做第一个任务,也没有一个方法能比这个方法更有效率。

c)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按轻重缓急排序:

当出现一堆琐碎待处理的任务时候,要放弃四象限的分类方法。花费大量时间分清轻重缓急,不如使用奥康剃刀原理,直接投入工作,一一处理掉手头上的所有琐事。比如要看100封邮件,有花费时间分类的工夫,挨个看都能看完了。

c)坚决抵制过度规划:

第一,过度规划只是拖延的一个借口。有一个粗略的计划要比在意每个细节要好得多。

第二,过度规划往往都是错误的。过度规划只是给你一个胸有成竹的幻觉。最初的想法往往并不正确,往往需要修正。

4)落实

单次任务和系列任务如何推进?

a)系列任务:最好使用同步工程开展工作。如果实在无法分解,要果断放弃,转而使用阶梯法,即增量工作法。

b)单项任务:使用番茄工作法。

青蛙便签和番茄工作法结合:争取一个番茄钟解决一只青蛙,并给给自己5分钟休息时间。

1.4 GTD工作法

这种方法帮你清空你大脑的内存;把所有的项目和任务转化为行动。


二、效率管理——能力模型

2.1高效方法,提高专注能力

a)番茄工作法:

在时间管理的范畴里,有一个理论叫“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时间管理的最大障碍是外部干扰和自我干扰。事实上,我们自己每3分钟就会自我干扰一次。每次外部干扰后都需要我们大约23分钟后才能重新恢复专注。

这是番茄工作法的理论基础。

决策疲劳:一个人在做了一系列的决策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决策质量的下降。

每个番茄之后休息5分钟的理论基础。


番茄工作法作为单项行动计划的方法,番茄工作法非常符合项目管理中敏捷方法的思路。

弗朗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说:我所发明的“番茄工作法”,意在让人们驻足、观察、醒悟,并在此过程中改进自我。

番茄工作法的核心,一次只做一件事。

#1让番茄工作法成为习惯

番茄工作法是以动作为导向的,扭启番茄钟是动作,遵守铃声是动作,填写“今日待办”表格是动作。习惯成自然,充分利用条件反射的力量。

#2为何每25分钟要休息一次

大脑需要一点时间来巩固记忆、识别模式、做出结论。使用番茄工作法,每半小时休息一下,使大脑有机会吸收在上一个番茄钟的所见所闻

#3心流是进入番茄时间最好的精神状态

心流有一种精神状态称为“心流”,它具有以下特点:明确的目标、集中、专注、自我意识消失、时间感扭曲、直接和即时反馈、能力水平与面对挑战的平衡、个人控制感、工作本身的内在奖励、行为与认知的合一。

心流是一种创造性的状态。心流状态下缺乏全局观念,创造力与统筹力难以并存。要时不时地跳出心流状态,纵览全局进行战略决策,部署行动,以便在下一个心流期间能够全身心投入这项行动中。

在进入心流阶段之前,我扭启一个番茄钟,让它稍后唤醒我,这样我可以暂时换上战略眼光,观察全局,然后再次回到心流中——这就是节奏。

#4 番茄工作法之所以实用就是因为简单。

简单易用的工具可以简化方法。你可以忽略流程管理方法,专注于真正要做的事。番茄工作法只需要一支钢笔或铅笔、一枚厨房定时器、三张白纸或横格纸。

一张活动清单,连续使用。


一张今日待办,一天一张。


一张跟踪记录,连续使用。

#5 阶段性休息有利于长期持续地保持专注状态。

在每隔25分钟的常规休息之外,番茄工作法要求安排时间更长的阶段性休息。我将4个番茄钟作为一组,所以每4个番茄钟后,我进行阶段性休息。阶段性休息通常可以是15~30分钟的消遣。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清理办公桌,去一趟咖啡机那,或者到喜欢的社交网站转转。

#5番茄工作法的核心是做到极致。

番茄钟期间的目标是专注的高质量工作,休息期间的目标则是专注而高质量的放松。休息期间不能做任何简单的工作,注意是任何。

#7番茄钟到时间但工作没有完成,是否能继续?

我不会为了完成活动,在响铃之后又多花5分钟时间继续工作,那样会减慢我下一个番茄钟的进度。番茄钟一响铃,我只写完现在这个词,顶多再写一个速记纸条,来标记我当时的思路。

#8为何要记录中断

记录外部中断,评估自己的策划能力。记录内部中断,评估自己的专注能力。

#9如何进行个性化调整

活动清单可以改为一叠卡片。


b)交替工作法:

将重要但不愿意做的事情和做得很开心的事情交替按照番茄钟进行安排。情绪是动态变化的,等你愿意主动去做时,你的效率最高。

c)你自己无法控制的时间

2021/1/23:

日程 - 开始时间和截止时间都已知;

准日程 - 开始时间已知,结束时间未知;

任务 - 开始时间未知,结束时间已知;

准任务 - 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都未知。

其中日程和准日程,就属于「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开始时间都是固定的,意味着到了时间,你就必须放下手中的事转向它。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会议,或者和顾客的碰面。没有人可以完全避开会议和工作中的沟通,哪怕你是自由职业者,也需要花时间和雇主交流需求。所以做时间管理时,要先把这些不能管理的时间列出来。

日历要结合计划和记录两种功能。

其实相比执行前的计划,我认为日历更应该拿来做执行后的记录。为什么一天都过完了,还要回头去记录呢?因为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最好的计划。我并不会精确到分钟的记录一天发生的所有事,仅仅是对生活、工作的各个时间段(通常以 15/30 分钟为精度)进行记录,在备注中大致记录项目信息。

2.2精力管理,提高续航能力


2.3战胜拖延,提高自律能力

a)建立21天习惯养成清单。一次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要比同时养成五六个不牢固的习惯强得多。

b)要战胜挫败感和失落感。坚持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你终究会有收获。

c)早做计划和早做准备的习惯。培养晚上要做4件小事的习惯:

#1晚上做计划,而不是早上做计划,提前做第二天的计划;

#2晚上准备早上的早餐,零食甚至午餐;

#3将一个早上的习惯挪到晚上;

#4根据第1条的计划,提前准备一些小物件。

d)培养早起的习惯:早起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早上时间充裕,会让你感觉一切尽在掌握,这会奠定你一天的基调。

南怀瑾说:“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2.4减少浪费,提高检视能力

a)用时间日志进行分析:如果你不了解你是如何花费你的时间的,你就没有能力有效管理你的时间。时间日志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办法,它可以帮你找出你在利用时间方面存在的问题。

b)建立一日六省的习惯

c)忙=心亡,要引以为戒。

如果你感觉到忙,那么这只能说明你做了太多不正确的事情。要梳理下了。

d)沟通冲突是时间管理的大敌。

尽量不要产生冲突,如果产生了,要尽量尽快脱离冲突。不创造,不陷入。

e)我觉得反思和总结的最佳自我提问是:什么事是你现在能做到,而一年前做不到的?

f)最容易浪费的就是碎片时间。

使用碎片时间处理待“杂务清单”。

2.5提高学习能力

2.5.1学习四步法:

学习一项技能,要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找到核心。需要弄清楚什么最重要,找到核心。

其次,消化转化。要将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去整理。转化成与你自己大脑结构切合的形式。比如图表,清单等。

第三,巩固记忆。制作摘要表,将知识浓缩,闪卡,思维导图都是好的工具。要使用记忆曲线,间隔性复习。在快要忘记时复习。

第四,实践使用。使用知识,进行练习实践。使用番茄钟工作法,或者费曼技巧。

2.5.2体验式学习

经验主义者,相信我们可以从实践中可以获得真知。

EXPERMENTIAL LEARNING

Learn from failing&doing.

小孩子能快速的学会走路,游泳等技能。我们把这种通过不断的体验,失败-改善后再尝试-成功,坚持这一过程的学习方法叫做体验式学习。

使用身体的记忆。

音乐家往往在记忆力和学习力方面强于其他人。因为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体验式学习的习惯。

在演奏乐器时,一个破音是掩盖不了的,任何错误都会被即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家要协调大脑,身体,眼睛,耳朵,收集各种信息,确保演奏成功。这个过程会缓慢的造成大脑的化学改变和结构改变,突触间的链接更多,提高整体的学习能力。

2.5.3 过度学习法

要成为专家必须使用过度学习法。统计认为这需要1个小时。

过度学习,指达到熟练程度后,继续学习或练习的行为。马尔科姆·格拉威尔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精通于某个领域,则必须进行过度学习:“一旦一个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

2.5.4 阅读技巧

学会速读,手指划读法,整体框架学习法等。


2.6应用能力

a)尽量简化原则: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化;重复的事情流程化,自动化,系统化,工具化。

提高效率的主要方法就是简化现有负责的流程和方法。

当然,大家有时会声称他们痛恨简单。但其真正原因是它根本不是简单,而是“过于简单”。要找到简单和复杂的平衡点。

b)两分钟寻物原则

整理的目标,2分钟内找到任何物品。

c)应用“收件箱清零”的原则

戴维·艾伦将这个过程分为三步:(1)从顶部开始;

(2)一次处理一件事;

(3)不允许将事情放回收件箱。针对每一封新邮件:

(4)一分钟原则:如果做出答复所需的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我就会立即答复;如果可以稍后委托他人做,那就立刻进行委托。

(5)专项处理原则:如果某封邮件需要我亲自处理,但是所需的时间较长,我就不会立即开始,而是将它记入“待办清单”表格。

2.7逻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头脑风暴的首要原则:将对象分解到不可再分的单元,从最小单元级进行研究的方法。这也是头脑风暴要坚持的原则之一。

3.健康管理——技巧模型

3.2运动

健身有四个目的:减肥、增加身体柔韧度、增大肌肉和训练心肺功能。这四个目的中,最关乎健康的,其实是训练心肺功能。

训练心肺功能,跑步、游泳是不错的方式。但对于时间颗粒度极小的我来说,跑步、游泳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我做了不少研究,也请教了很多专家,最后选择了从训练心肺功能角度来看,效率更高的运动方式:跳绳。

跳绳5分钟,相当于慢跑半小时。姿势正确的话,跳绳对膝盖的伤害只有跑步的七分之一。

3.3睡眠

美国航天局的阶段睡眠计划,双相睡眠方法,4-5小时主要睡眠,2-3小时白天打盹时间。

3.5交际

1)两步法打开别人的心扉:

原则一:主动吐露奇怪的想法。让别人了解到——你对道德标准的要求并非那么严苛,他们可以告诉你,他们内心当中的一些奇怪的想法。

原则2,100%的投入谈话,认真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提出你的假设。他人会本能地响应你的假设性问题。

如果是对的,他们会觉得吐露心声,能够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

如果是错的,他们会潜意识的去纠正你错误的想法。

无论哪一种,都会引发深入的交谈。

2)健康快乐生活的12小时独处法则:

说到交际,除了与他人相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与自己相处。下面介绍一个与自我相处的时间规划法——12 Hours Rule。

如果一周,7天×24小时,等于168小时。

每天睡觉8小时。一周56小时。

每周工作5天,每天11小时。5×10等于50小时。

去掉这些,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剩下多长时间呢?

168-56-50=62小时。

经过统计和计算,即便是比较忙碌的生活,最多会在这种生活琐碎上花50个小时。

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12个小时,作为自己的时间。

现在我们把这12个小时成为me time。

我们要每周坚持把这12个小时充分利用,做有意义的事或者是让自己快乐的事。雷打不动。

我把这一原则称为 12 hours Rule.

按照正常来讲,周一到周五,时间相对少一些,我们假设要预留给自己的每天1小时的时间。周六周日要分别每天留给自己3.5小时的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之道:时间管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