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如何不被他人操控?

不知道你有没有因为推销员的关系买过不想要、用不上或超出市场价的东西。我就曾因被安上“孝顺父母”的标签,买了个按摩器,这东西某宝价格只有其1/3。推销员的心理战术让人猝不及防,除非开始就不加理会,否则很容易上套。偶尔买个用不上的东西还是小事,如果被善于心计的人利用了,那可能就损失大了。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影响力》。这本书通过六个心理学原理和一些实际应用,帮你打破“固定行为模式”,并教会你使用策略说服他人,也能避免被套路。

在书的开头作者说,自己开始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总是被小贩、筹款人、这样那样的运营商当成软柿子、提款机。所以才开始了对“顺从性”的研究。通过三年的研究,作者发现那些“说服者”的策略可分为6个基本类型。本书正是围绕这“六大原则”展开的,这“六大原则”分别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下面我来详细说明。

一、互惠

互惠我理解为“礼尚往来”或“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别人给了我们什么好处,如果不回报什么,就会过意不去。书中解释为“亏欠机制”,它是在人类文化里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哪个地方。

书中有个案例,在1985年,饿殍遍地、贫困潦倒的埃塞俄比亚向相对富裕的墨西哥捐赠了5000美元的救灾款。这让作者很惊讶,之后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墨西哥曾向埃塞俄比亚提供过援助。

作者感叹,巨大的文化差异、千山万水的阻隔、严重的饥荒、几十年的岁月、眼前的私利……诸多不利因素,也没能阻止报恩的需求。可见“互惠原理”的作用多么强大。

应用:

1.以小博大:在有求于人时,先给予对方一个小恩惠。这个方法其实日常中很常用,比如送礼。

2.拒绝-后撤法:怕别人拒绝时,先找个更大的请求,再佯装放弃,放出原来想要的请求。比如书中的例子,一个男孩要卖马戏团门票给作者,作者不想看,也不想花时间就立马谢绝了。结果男孩又问“你不想买门票,买我们几根巧克力棒如何?”然后作者就买了并不喜欢吃的巧克力棒。

破解:

平时少贪便宜,尤其是对于陌生人,没有那么多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的机会。如果觉得他人的提议确实不错,也要先厘定自己的原则并坚守不变。

我的想法:谈了上面的应用和对策,我还有些感触。就是我们做事时候不要太关注自己能得到什么了,其实如果真能帮助到别人,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要坚持足够的时间,好处定然会自己到来的。


二、承诺和一致

这里可以再看下,我开头自己的例子。我就是被安上了“孝顺”的标签,而不得不保持这种一致性的印象,如果不买就等于“不孝顺”。有点像“道德绑架”但又有所不同,因为这种标签并非只是在道德上的。可以换个场景,比如夸你爱学习,卖你个好用的文具;又或者夸你漂亮,卖你个健身套餐什么的。这些都是利用人的“形象一致性”,即人人都有言行一致或显得言行一致愿望。

应用:

登门槛效应,和“拒绝-后撤法”相反,可以理解为得寸进尺。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他人会为保持给你的印象一致,而接受更大更多的要求。我觉得“舔狗”可能就是这么形成的,一步步丧失自己的原则底线。

破解:

放弃“死脑筋”式的保持一致,尤其对陌生人必须警惕。


三、社会认同

即我们在判断何为正确时,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在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更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

举个大家熟悉的社会实验:有个人在商业区,抬头看天,虽然什么都没有,但过一会……想必大家都知道结果了,许多人也跟着一起看天了。还有个例子,有些喜剧节目经常会通过后期插入的笑声,这会让本来不太好笑的节目也能引人发笑。这些都表明了人的这种“社会认同”或者说“从众心理”。

现象:

1.“旁观者效应”,书中称为“多元无知效应”在紧急情况时,由于在场旁观者过多,反而会出现没有人对受害者提供帮助或帮助反应延迟的现象。书中认为,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并非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确定,认为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

2.“维特效应”,即自杀模仿现象,源于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喜爱,造成了大量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有一项研究从“美国1947年-1968年自杀统计数据”中发现每条自杀新闻,会导致58个本来能够活下去的人自杀。

破解:

需要救助时候,最好指定施救者。作为旁观者应该按自己的价值观做事,而不是看他人的行为。还要知道“人群”在很多时候都是错的,不要盲目从众,也不要错误模仿他人,要学会独立思考。


四、喜好

我们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的要求,这点很正常,也容易理解,但作者说这也正被某些人利用着。

书中说到一种家庭聚会式销售模式,举办者(销售员)邀请朋友去家里参观商品展会,并告知朋友能从中拿抽成,让客户看在朋友的面子购买并不需要的昂贵物品。这种手段在西方很是盛行,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也纷纷效仿。当然具体方法没有我说的这么简单,会结合其他原理,比如互惠原理一同使用。

现象:

“光环效应”,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可以理解为“颜值即正义”。曾有研究人员在开庭前,对74位男被告外貌打分,结果发现相对英俊的被告所得的刑罚明显轻得多。

应用:

1.伪装相似性,实验表明伪装成与我们相似的人也更容易获得我们的好感。比如相同的爱好、家乡、相同的经历,还可以只是简单模仿对方的动作,只是别太刻意。

2.恭维他人,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无论真假,当然有点真实性的更好。

3.打扮自己或让自己更有气质。

破解:

警惕对方的夸赞,意识到自己好感的来由,把交易和交易者分开。


五、权威

自打我们从出生起,社会就教导我们要顺从权威。权威也确实给我们带来许多益处,让我们许多时候不用思考就能正确行事。但有时候权威也会出错,更何况还有许多假的权威。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就是出错的权威,而裁缝就是假权威,当然这个故事中也有“社会认同”的因素。


破解:

现在随着信息的发达,所有人都有机会发声,也萌发出一些“砖家”来,我们更应该要学会辨别。并且即使真的权威也未必是对的,不仅会出错,还会因为有利可图故意给出错误判断。作者的建议是,先鉴定权威的资格,再辨别这些资格与当前主题是否相关,最后还要分析他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可靠。


六、稀缺

只要你知道你会失去的东西,你就会爱上它。我们天生对失去的恐惧,胜过获得相同物品的欣喜。作者说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这让我想到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得到一对宋朝的三足笔洗,一只好的,一只有点瑕疵,结果和珅把好的那只砸了。让我印象深刻,在现实中错版钱币也确实更值钱。

应用:

增加产品稀缺性,可以从数量上说,独家发布,数量有限;时间上说,最后期限。或者如果不解决某个问题将会有什么后果,从而给他人施加焦虑和恐慌。

破解:

实事求是,切勿冲动消费,给自己时间。其实99.9%的稀缺都是虚假的,人为的。就算稀缺也并不等于必然需要啊。



最后“固定行为模式”不是短期形成的,想要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冷静,长期的坚持。还有说服他人的方法没有好坏,完全看什么人用了。只要保有一颗向善的心,就一定不会做出格的事。

好了这本书就说完了,这是“21天21本书”的倒数第3本,感谢你的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力》如何不被他人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