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绝望—《肖申克的救赎》

重温《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二次观影,少了第一次看的震撼,多了对人生的思考。

我们都牢牢记住了男主安迪花二十年精心策划的越狱,当他爬过最后五百米臭屎管道,在黑夜的暴风骤雨中仰天长啸,那重获自由的欣喜若狂,悲喜交集的画面,令观众深深动容,难忘。

电影从始至终都在深入讨论一个主题,自由和希望。不自由的悲惨反衬出自由的珍贵:高耸的石墙,黑暗的牢房,逼仄的禁闭室,强权,强暴,人性逐渐被制度化,一开始你厌恶它,在日复一日的服从中淡忘对自由的憧憬,不再反抗,最后离不开它。老布出狱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选择自杀,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已不被需要,他就陷入了彻底的孤独。

表面上是一个越狱的故事,实际在讲每个人的人生。含冤入狱的安迪就像被不满意的工作、感情、生活裹挟的人们,不论何种原因,如安迪一样被困在监狱中,只是有形与无形的区别。

但安迪是与众不同的,既没有像隔壁的胖子,第一天关进大牢就因绝望崩溃落得被狱警打死的下场,也没有像其他狱友那样熄灭对生活的热情,向命运彻底妥协,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他的心是自由的,始终怀抱希望的信念:布局逃狱方案,好基友瑞德看着安迪向他购买的锤子,大小仅能放进一本圣经,嘲笑他估计要花六百年才能挖通一条地道,安迪只是微笑。执着写信给政府拨款建立图书馆,帮助渴望升学的囚犯考试,积极替狱警报税,为狱长洗钱,他利用自己毕生所学在监狱发光发热,正如瑞德所述,有种人是关不住的,他的羽毛太过耀眼。



影片最触动我的几个片段,仍是关于自由的刻画。

安迪擅自在广播室播放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监狱里所有人惊喜的循声望向天空,沉醉于久违的音乐,歌声荡气回肠,悠扬动人。这一刻,麻木痛苦的人们仿佛获得了自由。安迪认为,音乐的意义在于你不会忘记,世界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它在人们心里,没有人可以触碰到。高墙虽然可以囚禁人的肉体,但精神自由是永远剥夺不走的,艺术带来精神的享受与解放,带来感动与希望。



在最严厉的狱警那里,安迪冒死为在屋顶工作的同伴争取每人三瓶啤酒。“我们坐在屋顶喝酒,阳光洒满肩头,感觉自己又自由了。”瑞德满足感恩的缓缓说出。他被安迪的人格魅力折服,看着坐在阴影处露出神秘微笑的奇怪朋友,悲观懦弱的瑞德也慢慢改变,重燃对生命的热爱。安迪的内心是无比强大的,自救亦救人,他让瑞德们意识到自己居然也能获得片刻自由,值得拥有生命的尊严。即使我们被生活压榨得所剩无几,依然渴望自由,哪怕只是获得一小段时间的休息。


成功出逃的安迪在遥远的边境写信给老友瑞德:“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它永不消逝。”影片最后是洒满金色阳光的蔚蓝大海,开阔无垠,美丽得令人炫目。与前面一个多小时的压抑、黑暗基调形成强烈对比,两个挚友大笑拥抱,这是令影迷最感动圆满的结尾,也使信中那句话深深印进观众心底。

不免想起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那令人窒息的“老大哥”新世界比监狱更为恐怖,独裁,强权彻底扼杀人性,自由剥夺,思想被钳制。可惜主人公温斯顿拼尽全力的反抗最后还是徒劳,电影的美好结局使我们感动和欣喜,但现实生活也许没有那么完满。

主人公靠知识与智慧,坚强,善良,勇气,愚公移山般的毅力成功对抗了强权,实现人生的翻转。细细品味,《肖》颇像一晚浓浓的成功学鸡汤,我们却甘之如饴,为之鼓舞!我不愿去分析假如在现实中安迪越狱的几率有多大?能逃到世界边境就是所谓的自由?不,影片是想让观众明白,无论在现实世界的你多么绝望,永远不要熄灭心中希望之火,哪怕是最渺茫的希望,哪怕竭尽全力也无法达成目标,只要去行动,去付出,不轻易放弃,不要让妥协,制度洗脑,当抱怨与质疑发出,你是否能像安迪一样花二十年去挖一条地道?努力于过程的人终将抵达美好自由之地。


我们永远能从真诚的电影中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没有绝望—《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