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专注度

连续三篇都是关于读书的东西,本想收工了,却发现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没解决,于是今天再啰嗦一下。

有小伙伴问说“读多少书合适?”这个问题可真是难倒我了,因为我没弄明白这个时间的区间。如果说人这辈子,那当然是书读的越多越好,如果说短时间或者一个相对较短的阶段内,自然又不是多多益善了。所以今天聊的主要是量的问题。

先回来看看我的回答,宏观的说书读得越多越好,可微观的说读书并非越多越好。简直就是现代版的“矛盾故事”。也就是说,如何在这个相对矛盾的逻辑中,寻找一个属于你的阈值,争取更高效地读更多的书。

接下来做一个数学题,假定所有人的阅读速度一样,所有书本的篇幅一样,读一本书的耗时均为15小时,每个人一周只能拿出15个小时的空余时间,那么一年每个人能读几本书?我想大家都会算,是52本。但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人可以拿出来一样多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每个人的阅读速度各有不同,因此,一年的时间里合理的把握节奏,是可以提升你的阅读量。

从宏观上说,掌握三档读书节奏:精读泛读取经。这三种我想不必做过多的展开,精读自然就是完整读完并消化,泛读就是知道即可,至于取经,简单说就是拿别人的知识晶体,不论是读书笔记或者感悟,再或者听书也是可以的,不一定要看。我个人很喜欢在得到和樊登读书上听书,方便快捷,有的书听完就行了。

所以今天要讲的词是专注度,简单说就是选择那些属于你自己的,需要精读的书。去专注更少但是更重要的事。去读更需要你读的书。

(题外话:当我甩出“更少但更重要的事”的时候,我必须加一个备注,我生怕有人理解错了,直接去“补短板”了。因为学校的教育一直告诉我们不能偏科要平衡发展,这理论仅适用于高考。高考以后,不要考虑均衡发展,因为这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让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趋势,不要试图去强化自己的弱项,你要做的不是去补短板,而是去延长你的长板,磨砺你的尖刀,这才是更少但更重要的事。)

从微观策略上,建议一个时间段只精读一本书,一般情况读完再换,但与此同时,你可以选择再泛读一本书,作为放松和穿插,毕竟泛读是比较轻松的事。与此同时,如果你还有精力,可以去听书,或者看别人的思维导图。几本书的穿插,建议不要都是费脑的东西,简单说就是不同用脑程度的书穿插,文学史学的书比较不费脑,阅读奖赏很高很爽,特别适合穿插,而且做一些文史熏陶是一个很好的积淀。

总得来说,书要多读,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结合你的实际,专注那些更少但是更重要的书,掌握好你的读书节奏,劳逸结合,这样可以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多读一些,多学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的专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