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当:
你们好。
时间过得很快,没想到你们已经在读高中了。高中是比较重要的时期,这一步一定要走好、走稳。我将我上学的一些事写下来,供你们参考。
一、我生长的环境
我出生在甘肃省民乐县的一个山村。甘肃省属于大西北,地貌多样。虽然甘南那一带水草丰美、景色怡人,可媲美九寨沟,但甘肃总体上干旱缺水,荒漠戈壁滩比较多。你们的老家也是甘肃,你们可能跟着你们父母回去过,估计对那里的环境有一定的体会。
再具体一点,民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在黄河以西,为两山相夹,故名河西走廊。因有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河西走廊能种些农作物,在古代也曾一度是西北的粮仓。发展到现在,甘肃的经济在全国是垫底的,民乐的经济在甘肃各县里属于中等水平。
我家就在离祁连山不远的一座小土山脚下。山光秃秃的,草稀疏矮小,遮不住土地本来的面貌,略显得有点荒凉。山脚下是大片的戈壁滩。从远处的祁连山下来的雪水汇成小溪流,在戈壁滩上冲积出一片一片的田地。有了溪流、田地,也就树木、庄稼,也就有了人家。这就是我生长的地方。
记得小时候去山里放羊,撵着羊走来走去,到处都是山,到处都是黄土,似乎怎么走也走不完。看着天上自由翱翔的鹰,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像鹰一样飞出这山沟,飞到山外边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在我工作几年后,新修的高铁正好路过村子,回家时乘高铁路过家附近的山,才发现山原来很小,就那么点儿大。 家里祖辈都是农民,父母也以耕田为生。干农活是很苦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这就是农民的真实写照。我小时候还要跟大人一起下地干活,不过经常会以各种借口偷懒逃避,实在逃不了也是磨洋工。当然,可能家人也并不指望我能干多少。那时候,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是不好好学,以后就要去犁地翻土坷垃。每每听到这话我就有点脊背发凉:不行,这太苦了,我不能当农民!这可能是支撑我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大学同学、同事相比,我生长的环境比较艰苦,条件差些。但我不想营造悲情气氛,不想强调说我从艰苦的地方走出来是多么不易,我只是如实地叙述我的生长环境。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说,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学习觉得也还好,没有什么不适。况且,现代中国的经济总体上发展得很快,虽然小山村受益不多,但毕竟水涨船高,比起以前,还是有很大改善的。再者言,我的大学同学中也有很多甘肃老乡,东南沿海的同学中也有个别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 诉说我的生长环境,想表达的心声只是:我想走出这山沟沟,我不要再当农民,我以后不要干那么辛苦的活。如此而已,并没有多么宏大的抱负。
二、小学
我在村里的小学就读。村小的经费是政府出一部分,村里集资一部分,经费并不充足。老师大多是高中学历,也有几位是初中学历,没有师范毕业的。其中,有一两位是编制内的老师,其他是编制外的民办教师。当时,我们村的民办教师是要村里承担工资的,但村里经济差,村民也不愿意出钱,老师的工资经常发不出来。终于,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民办老师们决定不再忍受了,开始罢课,带着学生们去村长家讨工资。工资当然是讨不到的,民办老师们就此集体辞职了。由于这种动荡,我三年级有一个学期基本上没怎么上过课。后来乡政府介入了,另调了几位编制内的老师过来。四五年级就慢慢正常了,五年级时还遇到了比较好的老师。四年级时全乡统考,在乡里得了奖。五年级毕业考试(我当时小学还是五年制)也是全乡统考,在乡里排名也还靠前,不过这次乡里就没再评奖了。 好些年后,随着村里的年青人慢慢搬去县城,村小的学生不足了。先是4-6年级汇集去乡里读书,后来1-3年级也并去了邻村。教学条件自然好了很多,老师也不再是初高中毕业的了。我的小学就在这合村并校的大潮中消失了。对村里的学生而言,这当然是好事。
三、初中
初中可能是我整个学习生涯最辛苦的一段。之所以说初中苦,主要在于生活方面。初中在乡政府所在的村,离家有点远,不能每天来回,要住校。宿舍是一间土木结构的小平房,年代有点久,墙面到处是裂缝、窟窿。夏天倒还好,凉快。冬天可就惨了,冷风呼呼吹,生个火炉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冬天时候,我们基本上不脱衣服睡觉,因为实在太冷,甚至有同学连鞋子也不脱。早上起来洗脸,得先得把水桶里结得冰敲碎了才行。睡得是大通铺,要好几个同学挤在一个炕上,实在有点小。为了挤出多一点的睡觉空间,每天晚上几个同学都要挤来挤去,经常为此打架。
宿舍紧挨着乡里的粮站,老鼠半宿会从我们身上咚咚跑过去。老鼠跟小猫差不多大,这么大的老鼠我当时还是第一次见,半夜被惊醒还真吓一跳。吃呢,是从自家带面粉交到学校食堂换饭票。早晨,食堂供应白开水,就着吃自家带来的馍和小菜。中饭晚饭是清汤面条,每周有一顿会改善伙食,放点肉进去。由于管食堂的司务克扣(司务后来贪污事发,被开除了,这是后话),清汤面条确实很清,面条有数儿的几根,根本吃不饱。没办法,只能在面汤里泡一点自家带来的馍了。所以,馍很重要。我们每周至少能回去半天取馍(每隔两周会放假两天),顺便在家里大吃一顿。周一到周六,在学校吃得少,清淡;周日下午,在家吃得很丰盛,还有肉。这给胃带来的负担不小,几乎每次周日晚上到学校都要拉肚子。这样的生活条件,学习强度又大,未来又没什么希望,很多初中同学坚持不下去就退学打工或者务农去了。到初三毕业时,可能有四分之一的同学退学了。 初中这么艰难的条件,是因为经济条件就差到这种程度了吗?不是,至少不至于如此。主要还是初中本身的环境、管理太差了。
后来很喜欢读《平凡的世界》,因为这本书开头那一幕的场景跟我读初中有一点点类似,感觉有点眼熟。路遥为书里的场景设置的是七十年代末,而我读初中是九十年代中,我读的初中的生活条件竟然跟书里描写的有些类似,真是太讽刺了。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些,不过初中对教学抓得比较紧。初中校长倡导的理念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其实所谓的苦学就是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初一还可以每周放假两天,初二初三就只能周日放假半天回家取馍,每隔两周才能放假两天。每天早上6点起床早自习、集中跑操、吃早饭,白天上课,晚饭吃完后继续自习到晚上10点,其他同学回去后,我自己还要自习到十一点才回宿舍睡觉。时间安排很紧凑,基本上没有空闲时间。曾有一段时间,因用眼过度,我的眼睛甚至得了急性结膜炎,好几天早上起来眼睛被糊住了,睁都睁不开。当时住校,生活经验不足,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经同学提醒,说乡医院就在学校附近,跟同学一起赶紧去医院开了眼药水滴了才逐渐好起来。 回头来看,我对初中的这种学习方法是很不认同的。学习不能仅靠时间的简单堆叠,还应该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讲究劳逸结合,讲究宽基础开眼界。比如,部分老师要求死记硬背,不管有没有理解,先背下来再说。这是一种偷懒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很笨的学习方法。即使就应试而言,没有理解的记忆,也可能是很不可靠的。因为题目会发生变化,提问的角度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理解,很可能就答不上。而且,老是死记硬背,也会导致思维僵化,应对灵活变化的题目时就更显得手足无措了。说到这里,我想起曾国藩的科举历程。他家世代为农,他爷爷吃了没文化的亏,逼着他父亲读书考科举。虽也找了位私塾先生,但他家对此道没有经验,读书不得其法,八股文章更是不得要领,考了很多次直到四十多岁才考中了秀才。有他父亲在前面探路,曾国藩相对好一些,但他父亲水平有限,教他也是要求死记硬背,结果他也是好几次落榜。直到后来,他拜了名师,开阔了思路,重新反思总结读书和做八股的方法,开窍了之后才考中了秀才,后来一路举人、进士、翰林。这就是说,刻苦用功是基础,但方法也很关键。
当然,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这是客观条件,一般没办法解决,只能靠自己了。但如果自己用功,成绩好,也会赢得老师的青睐。且成绩好就能进重点校、重点班,那里的老师,整体水平自然是好的。现在好像好多地方不允许有重点班了,但重点校还是有的,班级里面的尖子生也还是会被重点培养。这就是主客观相互作用了,通过主观的努力不断打破客观的限定,超越客观现实。 初中三年,年级排名由第三最终上升为第一。当时感觉还不错,上高中了才知道,原来我读的初中在全县排名是很靠后的,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教育质量。所以,如果按全县来说,我可能只能算中上水平。只能说,初中最大的成功是坚持下来了,没有退学。
四、高中
虽然压力比较大,但高中还是好过多了。县里就一所高中,在县城,教学、住宿都是楼房,冬天还有暖气。每间宿舍住八个同学,但都是单人铺,不用睡觉挤来挤去了。食堂有好几个档口,都是私人承包的,可以选口味,饭菜质量还可以,也不贵。食堂中间有一大片空地,我们就打了饭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蹲着吃,正好可以聊聊天。 高中从高一起就是每隔两周放一次假,平时每周日下午、晚上休息。家里会托人把馍送过来,周日就不用再回家了,因而这半天很轻松。这天下午,我们会一起打打球,在小县城里转转,洗澡洗衣服,几个同学去小饭馆小搓一顿。我们的要求不高,小搓一顿也就是去小面馆切几两卤猪肝卤猪肺,再吃碗面。当时想,以后工作了,要是能隔三差五吃顿卤猪肉炒面,那也就很好了。 高中的作息安排要比初中合理的多。大概的安排是,早上6点左右起床早自习、跑操、吃早饭、早饭后继续自习、上课、午饭、午休、上课、晚饭、晚自习, 10点左右睡觉。自习的时候,老师要么在场监督、答疑,要么讲课;午休及晚上睡觉,老师要查房,严格落实到点作息制度;课间的时候,学校还经常组织各类比赛或者活动。因而,时间安排虽然紧凑,但能充分保证睡眠,也基本上做到了劳逸结合。 在高中我就是跟着老师学,而我的成绩也不算特别突出,能够作为建议的不多,非要拎出来说的话大概有这么几点:
1、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这是一本辅导书的书名,我挺认同的。课堂上,老师将他反复提炼的精华讲给我们,千万莫要轻易放过,尤其是理科课程。上课应认真听讲,紧跟着老师的思路,时刻不要放松。课堂上弄懂了学会了,课后复习、期末考试就相对容易些了。
2、课前预习。抽点时间,提前将课本过一过。课前预习后,上课时就能知道哪些是重点,就能跟老师有所互动,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3、学习态度要认真,不可有轻忽放松。认真这个词是大家常见的,几乎用烂了,也不再留意它本来的意义了。但其实,凡事惟认真二字,须臾不可离也。要有数年如一日铆在学习上的劲头,用功的弦应时刻绷紧了,否则成绩会倒退。
4、学习与兴趣结合。我没有做到,我是把学习一分为二:应试的和兴趣的。只是我看到一些当时成绩很突出、后来也很优秀的同学,他们是这么做的,我觉得也应该这么做,所以我提出来,仅供参考。高中所学的那些,大部分是出于应试目的,不是兴趣目的。我出于兴趣目的的学习是在休息时间去书店看一些杂书。现在时间相对自由些,也会去图书馆借点书过来看,这是出于兴趣。 这是学习方面的一点总结。我读高中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在高中时并不突出,放到现在,这些总结可能也有点不合时宜。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估计你们听过好多次了,也可能你们有更好的经验与体会,贵在怎么在学习过程中摸索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用的学习方法。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全看你们自己了。 除了学习方面,我觉得在高中阶段还有几点有意思的方面。
1、自己管理生活费。对于我们那儿的农村家庭,当时的收入主要来自秋收收获,其他时间都是支出,收支的时间分布是不匹配的。为了留足我上学的钱,我爹给我开了个银行存折,在秋收卖出粮食后就将相当于我两个学期生活费的钱存到存折里,由我自己保管。开学后,我每周日下午走去学校附近的银行网点取钱,每周取得钱是固定的,当周的生活费就以取得钱为限开支,量入为出。从高中到大学都是这样操作。这种方式挺好,形成了有计划开支的习惯,虽然每周的生活费不多,但不至于短缺。
2、接受社会的现实。有必要提一下我高二时曾发生的一件事。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开学的时候他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以提高写作水平。有一天我在日记中发了几句牢骚,说学校学杂费收得太高了,学校领导完全没考虑农民的收入水平。当时,我跟班主任的关系不太好,他把这个当成大事,让我停课反省,还把我的书桌搬到楼道去了。我还只是学生啊,在这之前都是乖乖听话,那遇到过这种情况,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敢跟家人讲,只能在几天后的晚上去找班主任求情。但没用,班主任根本不理,不但不理,他还把这事汇报给教导主任。幸运的是,教导主任比较宽容,他第二天把我叫过去,问了问情况,然后就让班主任带我回去正常上课了。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不是教导主任帮一把,班主任估计还会进一步折腾我,虽然最后不一定能怎么样,但可能一个学期就废了。 这事就此告一段落,不过对我来说记忆深刻。社会很现实,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哪怕是你的老师、班主任,以及部分你认为关系很好的校友、同事,也可能因为一些隔阂矛盾找各种机会打击报复你,甚至可能你跟他(她)根本没有过节,但他(她)纯粹处于个人的一些目的或明或暗地伤害你。在一些相对对等的关系中,你还可以通过多方沟通解释化解风险,但在一些不对等的关系中,你直接对抗风险的能力是很低的。这类情形不仅在我上学期间遇到,在后来工作中也偶尔会遇到。所以,学着保护自己,尽可能降低潜在风险。
3、慢慢培养自己的爱好。学习、生活、工作,时间长了,新鲜感过去了,会略显乏味。而且,人生能陪你一直走下去的,除了亲人、朋友,还有就是你的爱好了。爱好有多种,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户外等等,看个人机缘和兴趣。我目前的爱好是跑步、看点历史类书籍。跑步很简单,贵在坚持,但也需要一点基础训练和跑步技术。当跑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跑步就不会那么累,而是一种享受。想一想,跑完十公里,十五公里,虽然大汗淋漓,但浑身畅快,岂不是很爽?再说看书,需要多少有点积累,这样你大概知道作者提到的某件事某个人,然后会饶有兴致地看下去,看看书里呈现的具体细节、与之相关的背景、以及作者意图表达的观点等等。否则,如果完全陌生,就会有点索然无味了。其他的也一样。当然,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是不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的,也不会以此为生。比如,很多人学音乐、美术、舞蹈,但真以此为职业的,却很少。所以,不用有那么大的压力,就把它当成陪你走过寂寞、走出无聊、抚慰心灵的爱好,那样心情很好很多。 顺便说一下,我高三高考报了中央财经,但差几分落榜了,后来又复读了一年才考上南开。所以,我只是一个中上水平的学生。与那几个比较突出的同学,如高三应届就考上北大、清华的同学相比,我离的有点远。大胆地假设,当时假如我再努力下是否就能考去更好的学校,如北大清华之类?认真想想,不可能。只能说我的资质还没到那个水平,或者学习方法依然很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高中阶段,除了高二有个学期不够努力,其他阶段我都已经很努力了。如果不是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学习方法,我有可能连南开也考不上。我要说,在高中,我奋斗了,没有遗憾!
五、大学
我大学是在南开读的。南开在天津。去天津上学,要从张掖坐火车到北京,然后再从北京转火车去天津。以前没出过远门,对大城市很期待。坐了快三十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那时已是晚上,一片灯火通明,到处是高楼大厦。哇,这就是大城市。从北京坐车去天津,当火车速度慢下来,列车员报站快到天津时,火车外面灯火不多,黑漆漆的。我和同去天津上学的老乡开始还以为是临时停车,但是,列车刹住了,乘务员说天津站到了。这就是天津?好像跟北京很不一样啊。是不一样。天津在近代曾是闻名全国、交通中外的港口城市,在1949年以后一段时间里也是举足轻重的直辖市,可自90年代以来发展比较慢,已滞后于很多大城市了。天津人小市民心态比较浓厚,小富即安,相对保守,不愿冒险。这里的大企业以传统国企为主,还有一部分加工型外资企业,工资水平不高。 南开和天津有点类似,都曾有过辉煌,但近些年很落寞,有点保守,进取心不够。不过南开也有好的方面。这里的学生为人相对朴实,做事相对踏实,又比较随群,所以用人单位还挺喜欢的,大学同学毕业后找得工作都还是令各自满意的。当然,留天津的比较少,要么去南方,要么去北京,要么回家乡,留天津的基本上是天津本地的同学。从毕业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总体上,留在天津的同学发展得没其他同学好。所以,高考报志愿时,建议认真考虑大学的所在地,这对未来的发展影响很大。 刚进大学时,更多的是新奇、自卑、放松、迷茫。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上大学,很多事物都是第一次见,所以新奇;从西北农村来到大城市,有点自卑;大学里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自由安排,学习压力也不大,各类活动又丰富多彩,非常放松;以前都是老师督促着学,现在几乎没人管了,也不知道未来方向,非常迷茫。大一文科生集中在一个叫迎水道的校区生活、学习。这里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离校本部有点远,在这里读书有点像在读“高中+”。 大二搬回校本部了,后面三年都在本部。校本部集中了大部分的学生,氛围要好很多,这才感觉真正进入了大学。
大学期间有如下建议供你参考:
1、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点我做的比较好,从初中时就有这样的意识了。当然主要是因为家里人不怎么懂这些,那只能自己做选择了。比较重要的几次,包括:(1)中考可以有两个选择,中专和高中。由于中专可以提前几年出来工作,对家庭经济不好的人来说,也算是比较好的选择。我们初中比我早一级的一个学生中考考了全县第一,但被初中老师动员去读了中专。我也被初中老师动员去参加了中专考试,还被包头铁路工程学校录取了。家人期初想让我去上这个学校,但我坚持要读高中,家人尊重了我的选择。(2)高三参加高考,提前批报了军校,第一批报了中央财经。高考完的暑假我正在隔壁县的公路工地打工,接到了要去兰州参加军校面试的通知。军校对我们县的考生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上军校不需要学费,毕业后还能去军队工作。但我想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不太想去读军校。我记得家里当时把我去兰州的行李都准备好了,还特意给我买了衣服,但我最终还是坚持没去。当然,虽然分数已经超过军校录取分很多,但不疏通关系去面试恐怕未必能录得上。总之我决定放弃,不想去读军校,家人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3)高三高考差了几分没能进第一志愿,被南昌大学录取了。这个结果我自然是不甘心的。当时也有亲属劝我去读,不过这次我和我爹意见倒是很一致,选择复读,来年再战。复读一年后高考,成绩还不错,顺利考入了南开。这几次,家人最终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真的很感谢他们。上大学之后,离家就很远了,家人也不了解我的情况,那各项决定更是自己做了。
2、结识好友。大学是一群人相逢的地方,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的学生。大家聚在一起,每个人有各种各样的特点、想法,还是挺有意思的。我比较好的几个朋友,大多是高中、大学同学。认识这些人,我觉得是上大学的重大收获之一。
3、多看点书,独立思考。大学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充分利用。我在大学花时间多的地方,一个是宿舍,一个是图书馆。虽然我大学的学习成绩一般,但同班同学中可能属我去图书馆最勤、待得时间最长了。大学看书宜杂,以泛读为主,精读为辅。读书的目的是要开阔眼界,开阔心胸,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能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国内的大学教育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这我们没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而改变自己的方式就是保持开放心态,自己多探究勤思考,多向优秀的人学习,多跟不同的人交流,多看点书。潜移默化,时间长了,事情就会悄悄发生变化。
4、多参加活动。大学各类活动较多,可多参加。大二第一学期时,我们几个同学组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项目。当时,我们学院正在进行学校大类招生的试点(大一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到大二再结合个人兴趣和学习成绩细分具体专业,几年后已在全校推广),我们是学院按大类招收的第一届本科,所以,我们就申请了小课题研究把我们作为小白鼠的教改项目,后来还得了学校三等奖。 大二暑假,我们另几个同学组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当时去了浙江江山市廿八都。廿八都位于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是清末民国时的商业重镇,汇集了一百多个姓氏、十多种方言,建筑也很有特色。因深藏大山之中,未遭战火和动乱破坏,特殊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我们有个同学来自浙江,他说了这事后,我们对当地的建筑和文化特色很感兴趣,就申请暑假去当地调研。这个活动后面也成为了大学美好的回忆。
六、几点建议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个体差异较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但有两点原则倒是可以借鉴的:
1、立志。阳明先生很推崇立志,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学阳明先生立志做圣贤这样的大志,但至少小志、小目标要有的。回顾我的过往,凡是树立了明确目标的阶段,就勤奋向上、积极进取;而没有明确目标的阶段,就茫茫然不知所措,虚度光阴。对你们也是,在高中阶段,是否就可树立小目标,如考上清华北大,书法或者某项技艺达到什么水平,等等,然后切实为之努力。上大学后,进入新的阶段,又可确定长远目前和短期目标,不断往前。说起来惭愧,我在这点上做的也不好,导致这几年没有什么进步。与你们共勉。
2、人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说,“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这点我非常认同。正如前面提到的,中考时,我认准了要上高中,坚决放弃中专,别人再怎么劝也不动摇;高一时,因为我被中专录取只能通过插班读高中,那我就发奋学习,一定不能比同学差;高三高考不理想,那我就坚决复读一年,一定要进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找工作,在天津找得不太理想,那我就毅然南下深圳找工作;在工作中,看到有位人大毕业的老大哥十来年如一日地干着相同的工作,我脊背有点发凉,我的起点比他更低,那我以后会怎样?于是我就积极地找各种机会换去业务部门,多番尝试失败之后,发现自己的本科学历是拦路虎,那我就毅然辞职去新加坡读硕士;从新加坡回来找工作,瞄准的就是投行工作,由于我是人力资源本科毕业,又在人事部工作过几年,仅只有金融硕士学位,与投行招聘要求离得非常远,即使这样,那我就不停地找机会,几经周折,最终到投行业务部门工作;在投行工作时,与我同龄的同事已经是现场负责人,是我的小领导了,而我只能跟应届毕业生一样干一些最基础的工作,这我不甘心,于是我就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更多,两年多过去,我自己也开始负责项目,承揽项目,也有相对稳定的客户了,到现在,我可能已经超过跟我一起进部门的部分同事了。所以,人须有倔强之气,要不停地折腾,努力改变自己所处的不利情形。
3、踏实做事,努力提高自己。金融工作,尤其是投行工作,要想发展得长久,重要的是要赢得客户的信任,让客户觉得你靠谱。作为没有外部资源的普通人,我能做的就是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在为人处世上,让别人觉得靠谱可以信任;在专业学习上,不断深入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可以解决他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来,想尽各种办法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夯实自身实力,才能够真正强大自己,才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才能够让别人放心的给自己机会,才能够在机会来临的时候紧紧抓住它。
目前市面上的心灵鸡汤很多,而你们的师长也会将他们认为重要的成功因素讲给你们。讲给你们的,呈现给你们的,往往是经过过滤了的,好的方面是精练了重点,不好的方面是忽略了细节,甚至刻意隐藏了一些细节。比如我,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有励志的方面,但从自己而言,其实有很多缺点,远不如自己预期的那样。因而,具体到个人,是不是适用自己,那就得靠自己摸索体会了。 人生的路很长。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你们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你们的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说实话很羡慕你们,你们的父母已经给你们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比我当初要幸福很多。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海阔天空,要做最坚强的泡沫!你的人生你做主,希望你们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走出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