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

添加链接描述@[toc](目录

艺术概述

什么是艺术?

艺术的概念

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从狭义来讲,艺术则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为文艺

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杂技,曲艺,木偶, 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一)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

1.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希腊三大悲剧
1.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
2.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3.欧里庇徳斯《美狄亚》

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艺术作品的形式对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继承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

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艺术种类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而是继承以往的艺术种类

(二)艺术继承中的革新创造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艺术内容的革新即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这是艺术作品革新的主导方面
艺术内容来自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这就必然带来艺术内容的革新

艺术内容的革新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革新,即艺术作品组织结构与艺术语言的革新
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对艺术家来说,革新首先表现在对他人的超越,即对先辈和同辈艺术家的超越
艺术创新,不仅要超越他人,还要超越自己

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所谓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实际上是艺术发展的量的积累,是对某一艺术风格的完善
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实际上是艺术发展过程质的飞跃,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根本变革,是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
事实上,任何时代,任何艺术家对于遗产的继承都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并且继承本身也不是依样画葫芦似的生搬硬套,而是吸取遗产中对其有益有用的成分,再加以革新和创造

三一律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尤其是悲剧)必须遵守的创作法则。其具体内容是:“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情节整一律,时间整一律,地点整一律

(三)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正如李可染的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2.艺术学的发展

2.1艺术学学科的形成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叶才逐渐形成的
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它们应当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德国格罗塞着重从方法论上建立艺术科学,《艺术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德国狄索瓦和乌提兹更是大力倡导普通艺术学的研究,确立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

2.2艺术学理论的内容

艺术学理论的内容应当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一.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1艺术本质

1-2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 客观精神说

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一. 理性世界是第一性
二. 感性世界是第二性
三. 艺术世界是第三性

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

柏拉图(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基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一样*

黑格尔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但是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刘勰《文心雕龙》“文以载道说,文是道的表现,朱熹觉得道是文的本源,后期变成了文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 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强调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康德的理论后来成为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主观意识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作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作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前者是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中,后者却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来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南北朝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做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严羽
袁宏道

3. 模仿说/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就肯定了“模仿“ 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他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现实不仅包括自然界还包括人们社会生活

对美是生活的论断解释: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事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具有机械唯物论的缺陷

2-3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部分(满足这两种生活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美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1.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艺术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1. 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艺术生产理论又告诉我们,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古希腊,19世纪的俄国都证明艺术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的(这是个别,特殊现象)

  1.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 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对创作客观(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艺术鉴赏则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在和欣赏客观(艺术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

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等批评家缺重视对创作者的研究,强调对艺术作品的结构和模式进行深入探索

把创作-作品-鉴赏这三个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进行综合的研究,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2.1.2艺术的特征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1.形象性

  1.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心识默记)
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的艺术形象中,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融在客观形象之中
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

  1.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

传统画论,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绘画要“以形写神”,南齐谢赫论绘画六法时,其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法国雕塑家罗丹《巴尔扎克像》的成功就是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

  1.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2.主体性

  1.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的这种主体性特点,是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1.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具有艺术的独创性(这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截然不同的特点之一)

  1.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差的个性特征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审美主客体关系

3.审美性

  1.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了的集中体现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

  1.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1.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六法”是对我国古代绘画实践的系统总结
莱辛认为“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
19世纪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强调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
**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理论奉为建筑艺术形式美的法则

二.艺术的起源

2.1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1.艺术起源于“模仿”

该学说是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探索中,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都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
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管子》讲到: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

对原始艺术来说。“模仿”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
这种说法也肯定了艺术来源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具有进步和合理的内容
模仿说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2.艺术起源于“游戏”

由18世纪德国席勒和19世纪英国斯宾塞提出
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一是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
二是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运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一种自由性活动

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

德国谷鲁斯认为“游戏”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

游戏说肯定了人们只有在不为生活所迫,也就是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过剩的精力来从事“游戏”,即艺术和审美活动

  • 只有当物质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能够维持人的生命和种族的延续时,才可能从事精神生产,也才会有艺术的诞生

这种说法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出艺术的部分特殊性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3.艺术起源于“表现”

该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持这一理论的有雪莱,托尔斯泰,维隆,乔治.科林伍德,苏珊.朗格
表现情感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因而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汉代《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也”

该学说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他的核心思想是“**直觉即表现**”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巫术虽然与艺术关系密切,但巫术实质上是达到预定目的的手段,“巫术的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

应当承认,这种理论在西方美学界和艺术界具有一定的渊源和影响。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是情感的表现

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4.艺术起源于“巫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逐渐兴起,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原始人思维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另一位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

  • 早期造型艺术确实和巫术有关,我国现存最早岩画,江苏省连云港市郊锦山的将军崖岩画

原始歌舞与巫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美学家托马斯.所罗门《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指出,原始歌舞常常被原始人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详细介绍了原始舞蹈与交感巫术的联系,“当北美印第安人,卡菲尔人,或黑人在表演舞蹈的时候,这种舞蹈全部都是对狩猎活动的模仿…这些模仿有着一种实践的目的,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猎人都希望能把猎物引入自己的射程之内,按照交感巫术的原理,这是可以通过模仿来办到的。因此,一场野牛舞,在原始人看来就可以强迫野牛进入猎人的射击距离之内来”

  • 这些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无数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5.艺术起源于 “劳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之前,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理论
在欧洲,19世纪末叶以来,流传“劳动论”
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俄国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 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早期的艺术活动本身就是劳动生产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直接,间接地为生产劳动的目的性服务
原始艺术与劳动生产的紧密联系还表现在它所描写的内容上。原始氏族的洞穴壁画,无论是分布在欧洲的,还是分布在非洲,澳洲的,都有一个共同的题材——动物
劳动对艺术发生的重要作用,同样表现在艺术的形式方面

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2.2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

多元论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法国结构主义阿尔都塞
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现象,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

人类漫长的原始社会进程中,原始文化,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互相融合在一起,延续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原始人类模仿自然的本能(模仿说),表达情感的需要(表现说),游戏的需要(游戏说)渗透其中,对原始人类更为重要的原始艺术(巫术说)与原始生产劳动(劳动说),更是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原始的自然宗教的巫术礼仪等,是人类在原始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艺字写作“孰”“ 蓺”,在甲骨文中,它是人在种植的象形,象征着劳动技术。拉丁文中的“ars”和英文中的“art”,原义也有技术的意思,在东西方,艺术都同样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劳动

这些史前洞穴壁画必然与原始人的狩猎活动有关

舞蹈是原始社会中最重要的艺术
原始舞蹈主要是由祈祷祭礼或图腾崇拜有关
从最早的乐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音乐来自实践的线索
这都说明音乐的产生和原始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分不开
神话常被当作是文学最早的源头,尽管神话的内容大多神奇怪诞,但它仍然植根于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艺术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归结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三.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3.1艺术的社会功能

审美价值却是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形态之一,之所以区别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就是由于艺术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
艺术具体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这三种功能

1.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 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孔子就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艺术确实具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审美认知作用

  • 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和客观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历来重视艺术的审美认知条件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其他艺术形式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审美认知作用:电影电视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
艺术的这种审美认知作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真是做到了“观古今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艺术对自然现象也具有审美认知作用,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增加自身的科学知识
对艺术的认知功能也不能估价过高

2.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审美的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重视艺术在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虽然孔子强调艺术的教育作用,是为了维护崩溃中的奴隶制,但他确实看到了艺术感化人和陶治人

古希腊柏拉图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从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出发,认为《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原因是这些艺术作品使人的理智失去控制,情欲得到放纵,提倡“理智”的艺术,特别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 二是“净化” 三是“快感”,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治性情,得到快感

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能够说是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 艺术所具有的这种审美教育作用,往往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1. 以情感人(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教育的作用绝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2. 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3. 寓教于乐(应当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3.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有关艺术审美娱乐作用的阐述

  1.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权利,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
  2. 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更是明确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即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3. 中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认为艺术(包括音乐)应当使人们得到快乐,《乐记》总结秦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者乐也”

艺术审美娱乐作用的具体表现

  1. 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艺术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2. 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方面,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到新的工作,艺术欣赏确实是一种令人陶醉的,积极的休息方式,具有畅神益智的功能)(艺术的这种功能甚至逐渐被运用到医疗方面,音乐疗法)
  3. 美国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更是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潮体验”(通过自我证实而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4. “寓教于乐”使身心休息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要做到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就必须通过寓教于乐来激动人,感染人,将艺术的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

3.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的“美育”观点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世界近代史上才开始

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美育”概念,还从自然与人,感性和理性等哲学命题
席勒认为,这需要通过审美教育,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办法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唯一的办法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才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
人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冲动”:一个叫“感性冲动”,另一个叫“理性冲动”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来作为桥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真正的人
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蔡元培关于“美育”的观点

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蔡元培更是大力倡导美育
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艺术教育-对艺术需要的教育,对艺术感知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基本手段与中心内容,在美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解
  1. 狭义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2. 广义的“艺术教育”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在艺术天地里恢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
  3. 日本近年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并称为三大科学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教育正是要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艺术欣赏的活动中,真正的,充分的得到艺术的享受
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美国物理学家格拉索认为多读小说可以帮助人提升想象力

钱学森强调音乐艺术对启发人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
哈佛大学校长
尼尔.陆登庭
首先提到“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是因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四.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艺术文化学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艺术的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

文化与艺术

  1. 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克拉克洪详细举例分析了160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
  2. 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来的著名的文化定义
  3. 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而它们各自又包含着许多更低层次的子系统
  4. 一方面它们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苏联美学家卡岗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首先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

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艺术与哲学

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1. 美学是哲学影响艺术的中介
  2. 黑格尔更是干脆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3.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哲学思潮对艺术家的影响,李白受庄子美学的思想,倡导天然,自然之美,杜甫受到孔子儒家美学的极大影响
  4. 哲学思潮使一大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诞生
  5. 奥地利卡夫卡受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成为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的代表作品
  6. 哲学思潮促进艺术潮流的形成,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伯格森把所谓“生命冲动”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是由这样神秘力量派生出来
  7. 各种艺术思潮总是与一定的哲学观相联系,具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艺术也对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文艺界占据统治地位达百年之久,直到20世纪下半也才被后现代艺术所取代

  1. **西方现代哲学**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人生哲学上大多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2. 西方现代派萌芽于19世纪中期,产生在19世纪末叶

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以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超人哲学,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再到后来的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后结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为西方现代派与后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手法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的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
  2.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一方面排斥否定传统艺术形式,走向极端,使作品荒诞
  3. 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二者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4. 西方现代哲学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它不但影响和渗透到现代派艺术的主题,题材,情节,场面等内容范畴之中,而且直接影响和改变了现代派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5. “意识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提出,著名意识流小说法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法国导演雷乃的《广岛之恋》,意大利费里尼《八部半》
  6.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渗透,不仅体现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和思潮,而且包括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反过来,艺术也扩大和深化着特定的哲学流派和思潮影响

艺术与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

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就是宗教,人类认识绝对真理有三种方式:最初级的方式是艺术,它以感性形象显现真理,较高一级的方式是宗教,它强调主题的情感和观念,:最高级的方式是哲学

  1.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一书,被不少人看作是现代派艺术理论的柱石,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
  2.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里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
  3.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从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史来看,最初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由宗教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神话故事
  4.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5. 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但是,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6. 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为参与宗教活动,原始歌舞,教堂唱诗班,多声部宗教音乐
  7. 艺术影响宗教,还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佛教传入我国后,在唐代产生了“变文”这种宗教宣传的新方式。所谓“变文”,就是以说唱的形式讲述佛教的故事,宣传佛教教义
  8. 艺术影响宗教,更表现在强化宗教氛围上,哥特式教堂冲天的尖塔,阴冷的墙面和框架式结构使人震惊
  9. 艺术和宗教二者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确实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虽然宗教利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同时也阻碍,束缚和限制文艺的发展

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所谓宗教艺术,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1. 宗教艺术作品
  2. 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早期建筑艺术就已经受到宗教的影响并为宗教服务,历代许多有名的建筑都与宗教有关
  3. 绘画在宗教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艺术家创作巨型壁画
  4. 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西斯廷《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的另一件重要作品,在西方艺术史上这幅壁画被称为人体的百科全书
  5. 西斯廷教堂的《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的杰作
  6. 唐代“画圣”吴道子大多数为寺庙所绘制的,吴道当风
  7. 无论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道教都需要通过雕塑把神的形象运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雕塑往往以巨大的形体来体现神的崇高和人的渺小,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加深对神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敬畏感
  8. 在宗教艺术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文化特有的石窟艺术,它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身,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艺术珍品
  9. 宗教音乐无疑是中世纪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不少著名作品也与宗教有关
  10. 西方基督教文学的代表作著作就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