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座笔记:王益民——好课 - 草稿

1.解读

        由学情而定、随课堂而动。“文本解读”,作为一名读者,你要“深深地”走进文本,那里是你精神的牧场,你在关注“文”。作为一名教师,你要“浅浅地”走进文本、设计课案,你要绘制通往桃花源的最佳途径,你在关注“课”。作为课堂的合作者,你“或深或浅”地走进文本,贴着学生飞,时高时低、时快时慢……你在关注“人”。

2.学情

于漪老师当年让学生预习是“三看(课文、注释、练习)、一查(字典)、一提问(疑问)”。笔者每课的“预习案”有四道题:抄写生字词、我的生字词、课文内容概括、每课一问。“每课一问”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滥觞。学生阅读文本后,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便是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种能力关乎创新思维,要在日常的阅读中“习得”,一开始,学生的提问大而无当,如,问“表达了作者怎样是思想感情”,有的则非语文问题,如,“为何韩愈始终怀才不遇?”(《马说》)这是历史问题;“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美国和加拿大要援助中国?”(《纪念白求恩》)这是政治问题;“敬业与乐业,哪个比较重要?”(《敬业与乐业》)这是哲学问题。学生的“问题”呈现出四种层级:认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那么为什么是”一问“,而不是”两问“或”多问“呢?这就让学生把“最有价值的问题”遴选出来。

3.目标

目标确立三个关键词:具体、明确、集中。

4.问题

一节好的语文课,单从“问题预设”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有这样三件事:一是确立教材(文本)的重点并能将其“问题”化(“主问题”)。二是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学生活动。三是重视在知识的建构中完成思维品质的提升与情感的熏陶与唤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师讲座笔记:王益民——好课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