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一天早晨,巴尼像平时一样驾着吉普车去森林干活儿。由于下过一场大暴雨,路上到处坑坑洼洼。好不容易把车开到路的尽头。他走下车,拿了斧子和电锯,朝着林子深处又走了大约两英里路。
巴尼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树木,决定把一棵直经超过两英尺的松树锯倒。出人意料的是:松树倒下时,上端猛的撞在附近的一棵大树上,一下子松树弯成了一张弓,旋即又反弹回来,重重压在巴尼的右腿上。
剧烈的疼痛使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回来,可是办不到。腿给压得死死的,一点也动弹不得。巴尼很清楚,要是等到同伴们下工后发现他不见了再来找他的话,很可能会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他只能靠自己了。
巴尼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朝树身砍去。可是,由于用力过猛,砍了三四下后,斧子柄便断了。巴尼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完了。他喘了口气,朝四周望了望。还好,电锯就在不远处躺着。他用手里的断斧柄,一点一点地拨动着电锯,把它移到自己手够得着的地方,然后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他发现,由于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那么他只能束手待毙了。左思右想,巴尼终于认定,只有唯一一条路可走了。他狠了狠心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进行截肢……
巴尼把断腿简单包扎了一下,他决定爬回去。一路上巴尼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着;他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人云亦云,小时候老师家长说的最多的是要像巴尼一样,假如生活欺骗你,仍要继续鼓起勇气,充满意志地向前看。这就好像一碗方向四溢的鸡汤一样激励着讲课的老师吧!因为那时我还小,不太懂。
可是我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给我真实的感受是莫大的痛苦,由浅到深。当树干压倒巴尼的腿时,巴尼做了4个步骤:
第一、他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能等待队友,需要自救,否则流血至死。(冷静分析)
第二、他马上拿起身边的斧头,可是用力过猛斧头断了,这时巴尼觉得自己完了。(第一次尝试)
第三、他看到不远处的电锯,他发现直接锯书万一锯条卡在书里面,自己就完了,于是一狠心对准自己的右腿进行截肢。(第二次分析做出决策)
第四、简单包扎之后,一寸一寸地爬着,一次次苏醒,一次次昏迷,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活着回去。(做出行动,坚定意志)
我无意调侃巴尼,只是就事论事。其实巴尼的故事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决策模型。
在明白这个决策模型之前,你有没有深入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呢?也许这才是造成巴尼一系列的原因。这时候所有人都知道,文章已经告诉我们;早晨下过很大的暴雨,巴尼独自一人开车进入两英里的森林,(注意他手里拿着电锯和斧头)。这真的是吗?我想作者一定隐瞒了一些开头,请你仔细想一想?巴尼为什么下这么雨,还要自己一个人去森林里面呢?是不是巴尼是五六个孩子的父亲,而家里所有的费用都需要等着巴尼不断辛勤的工作换来的报酬。或者说万恶的资本家故意挤兑他让他一人完成额定的任务等等。。。我想我提的这些假设才是“马太效应”的开始。 我所提的假设,只是想让我们明白在决策之前发生什么,因为凡事有因必有果。当然有些前提假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你出生的家庭,你接受的教育等等。非常庆幸的是在目前的中国只要你够勤奋,够努力,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改变最后的果。
为什么决策这么痛苦呢?
如果你是巴尼,这时树已经重重的压在腿上,你肯定也会和巴尼想的一样,首先把树砍断,保住腿,因为只要去医院,一年半载之后,腿还能修复正常一样走路,这当然是所有人都会做的最理性的决策。但事实是,由于你的紧张和害怕,已经错过一次机会,斧头被你砍断了。而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树呈45度角,用经验判断,只要电锯锯到一半,树的巨大的压力肯定会挤住锯条,到时候只能等死。二、直接用电锯锯腿,肯定是有机会活的。首先锯腿有多痛,不用我多说,其次是后半辈子的生活,或者会不会造成家庭的拖累,怎么料理?
1 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
选择第一条;你有可能有复原的机会,但是很大几率你会死。
选择第二条;你首先要承受锯腿之痛,后面一辈子是残疾人成为家庭的负担,你有很大几率可以活。
巴尼也许是出于人性的本能或者出于丈夫对于家庭的责任,或者他可能害怕像第一次一样出现斧头断了的情况,所以他不在孤注一掷,而是选择第二条。
你 可能还沉浸在这种选择之后,不知如何下手,这是一件真的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一旦选择之后,你必须要承受你选择之后所有的一切后果,没有后悔药。生活好像就是这样从来没有最完美的选择,就好像韩寒说的一样;在大人眼中只有利弊,对错只有在小孩眼里。
2 巴尼决策分析
第一、侥幸心理
这本身就是一个flag。明明是下这么大暴雨,巴尼还要出去砍树,才造成后面一系列事故的根本原因。老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谨防‘’侥幸心理‘’。
第一、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前提上的: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这当然最理想的决策理论,真正一件事情马上发生到你头上,你真的会那么理性,真的很难,为什么?
第一,人是有情感,社会感和责任感。巴尼能做到马上冷静下来,说明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马上遵循理性选择理论的第一条,保全自身。也就是把树砍断,保全被压的腿,说不定以后可以康复。
第二,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事实上,人们面临的是个不确定的、复杂的环境,信息不可能完全,再加上人的计算能力与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阿罗提出用“有限理性”替代“完全理性”,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巴尼由于太紧张,太害怕所以马上把斧头砍断,这个只是其一,其二作出决定并没有马上思考行动策略。
我这里并不悲观,我只想说,人一直处于一种不理性的状态,并不能马上能变的理性。而我们理性的状态就和巴尼没什么区别。理性是一定要通过不断的训练的,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和行动。
第二、沉没成本
你花了40元去看场电影,看了10分钟后,你很失望,再看10分钟,更加失望。你会马上走出电影院,放弃浪费时间,还是带着怨气,继续失望的看完电影呢? 大多数会选择看完,因为你花了40块钱,这就是沉没成本。
第一、巴图已经开车在路上,文章作者也用了“好不容易”,这是沉没成本。
第二、这个有点牵强,但请你想一想当你拿起斧头看下去的时候,忍着疼痛,只想着你的腿会不会压坏,赶紧把树砍倒。沉没成本是腿。
沉没成本是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果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第三、习得性无助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王菲的台词,是习得性无助的经典心理表现。
巴尼害怕电锯会再次向上次斧头那样断在里面,所以直接选择自己所认知的锯腿。听了我这么多分析,难道真的没有第三种方法吗?下面是我建议的画图;
。。。。。。画的不好看。。。。。。自己想吧!。。。。。。。
第四、心态和意志
个人感觉心态是一个很空泛的事情,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可以引以为戒,也可以贻笑大方,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马上会产生各种化学反应,巴尼开始侥幸的心态,巴尼第一尝试失败的心态,第二次害怕失败的心态。因此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人类天生的悲观主义者,这从人类进化史里面能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悲观你的祖先也许早就被老虎狮子吃掉,活下去的人于是还要靠意志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巴尼就是求生绝对是靠意志力。当然意志力不是天生就很强,需要练习,比如;长跑,写作。看书。。。。。。。。。。。。。。
最后,写给自己(如何做出有效决策的三大原则)
1、能不能在未来让你拥有更多的资源。
别看现在的执行的难易程度,关键是看未来能不能有更多的价值。很多决策就是现在就能得到很多利益,但是未来没成长,没发展。这样的简单重复,短期价值,其实是在透支未来。如果未来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那么这就是该选择的。
2、能不能在未来让你拥有更多的选择。
人的路要越走越宽,而不是越来越窄,读大学,或是去摆地摊,而任何人都可以去摆地摊,但是读大学未来的可选择性很多,我们选择做任何事情,就是能够走一个越来越宽的路。让自己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而不是只局限在当下。
3、能不能在未来让你生活的更加开心。
痛苦的事情即使你决定了,其实也很难坚持,让自己处在一个愉快的状态,才是选择的真谛,如果一个不能让你有成就感,不能自我实现。那么越走,就会越不开心,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能不能越来越开心,这个很重要。
所以,只要你利用未来的观点看现在,很多决策都能够迎刃而解。我们决策不是为了现在的判断,而是走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只要选择对了未来,一次的决策就不那么重要了。大家要明白,只要方向对,你需要的是不断地决策,而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当下这一个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