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寿光‖边线王遗址及现状

边线王村”位于寿光、青州交界处,属于寿光市孙家集街道。村名“边线”二字也体现着地理位置信息。村名来历:“明洪武年间,熊氏立村,故名熊家老庄。后因王姓迁入,遂称熊王庄。清朝道光年间,益都、寿光定界时,因村处边缘,王姓多,故改称边线王”。


如果没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平整土地,如果没有八十年代益羊铁路修建,边线王村或许就和许许多多的村庄一样平淡无奇。


边线王村后有土埠,从地势来看,整个边线王村其实就建在一处高地上,村后的土埠只是更高而已。


村民从埠顶打墼、取土,这一挖不要紧!挖出了墓葬、城堡遗址!于是以村名命名“边线王遗址”。


关于边线王遗址的来龙去脉,我也不叙述了,文后附一段网络资料。


边线王遗址本身就在地下,如果不是立着文保碑,地面已经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了,土埠东西走向的中间部分还能看出土埠的模样。采访了一位村民,听他讲述了他所见到的“边线王遗址”。


“埠顶扯东到西,俺家在最北边算是住在埠子根上了”。


“其实很早就发现了,拉土打墼,先是平了西边的埠,挖出了盆子罐子,都不知道啥,那时候也没人管这些……”


“原来的埠子很高,西边这块看不出来了,快成湾了,挖出文物来的地方在东边”。


“来看遗址的人很多,就是不像个看相,和垃圾场差不多,”


“前两天市里又来了一批人,说是要在这里建个小公园……”。


边线王遗址南边还有一棵老枣树,二百余年的树龄,听主人说原来有三棵,只剩下这一棵了……


看了古遗迹,看了老枣树,在一个初冬的下午,看的很真实。




以下边线王遗址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边线王城堡遗址 位于寿光县孙家集镇边线王村后台地上,俗称“石埠岭”。遗址东西约35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1977年平整埠岭时发现。1984年,在益羊铁路修筑时,山东省文物工作者进行了考古发掘。1985年秋和1986年,又先后3次发掘。清理灰坑100余个,墓葬150余座,出土文物上千件。城堡的基本格局是,大城堡内套小城堡,方形,开四门,城墙长度约240米,总面积5.7万平方米。城墙的构造是先挖基槽,后逐渐填土夯砸筑成。墙基8米,在夯层中发现埋有人、猪、狗的骨架和部分完整的龙山文化陶器。 边线王城堡遗址的发现,证明山东龙山文化确有城墙建筑。边线王城堡遗址是全国已发掘的4个“龙山时期”城址中最大的一座,其内外城的布局则为他处不见。倘能证明两城确实是共存的,将把我国都城建筑外廓城、内宫城的传统模式的渊源上溯1500年左右。


1984至1986年,为配合修筑益羊铁路工程,山东省文化厅调集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边线王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发掘,历时三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查明遗址的范围、性质、时代、文化堆积和文化面貌。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是在该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遗迹。这座早期城堡的发现,清楚地展现了在龙山文化晚期,黄河下游地区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座城堡遗址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特别是考古界、史学界呈现极大兴趣。这座龙山文化城堡,是严格按照科学操作规程,经过大面积揭露发掘出来的。三年内发掘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城堡结构和布局已基本弄清。这处城堡遗址中有内外大小城堡两座,结构相似,同属于龙山文化时代。由于城堡城墙已被破坏,现仅存城堡城墙的基槽部分。从出土遗迹、遗物观察,两座城堡有明显的早晚关系。


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历史地位,加上重大的现实科学价值,使它倍受人们喜爱。1984年12月31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率领国内著名考古学家一行10人莅临发掘现场,对城堡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其时代予以确认;1988年5月,全国“环渤海考古座谈会”在淄博召开,与会的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包括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等,于5月13日亲临边线王遗址考察。一致认为,山东十几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显示出山东古代史的庐山真面目,反映出山东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是研究我国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国家的诞生以及中华文明的起源等重大史学与理论课题的最理想的地区之一。在整个发掘期间,各级领导及学者、专家、‘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等,纷纷前来指导、考察、参观,其中有原中央顾委常委肖克、苏联远东大学教授鄂龙骧、日本青山学院大学部教授田村晃一、日本爱媛大学文学部副教授宫本一夫等。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发现,无疑在山东史前文化的研究上是一个方面的突破,对研究我国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国家起源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92年6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部分资料取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录寿光‖边线王遗址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