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故里》:当社会把你往下拉时,如何自救?


其实说实话,坐着那一大段关于阶级还有左右翼政党的论述我没怎么看懂,所以就不在这里展开讲了,让我谈谈我看懂了的吧。

首先,作者在这本书里回忆了他的成长经历,从工人阶级出生的他在一路走向现在的成就中,遭受了许多来自社会的不公对待,这种不公对待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信息的不平等,作者作为生长在工人阶级的孩子,与生活在资产阶级的孩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长大。

在当时的法国,信息传播的途径远不如现在发达,所以无论是在教育,以及行为举止方面,他们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

就像作者在谈到音乐课的时候,他写道:“当出身资产阶级的同学忘情歌唱时,出身平民阶级的学生则私下讲一些傻乎乎的笑话,或者忍不住放声说话。”

在那个年代的法国,来自平民阶级的作者深感与学校教育的不融合处。这种不融合感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出来。在当时的环境下,甚至作者的父母也不支持作者上学,他们只想让自己的孩子早些工作,好给这个不算富裕的家庭一些支持。

而作者的家庭,也谈不上幸福美满,外祖母混乱的男女关系等也让作者在成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羞于提起自己的家庭。他的家人也大多是工人阶级,作者与他们的灵魂并不相通,他的不同经历让他与家人无法相互理解,这也算是作者在成年后近三十年没有回过家的原因。

那么,在工人家庭长大,原本并不热爱学习,行为粗俗的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与阶级身份,走到今天的呢?当我们已经有许多无法改变的东西时,我们又能够为我们自己做些什么呢?

作者在书中写道:“事实上,我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继续这种本能的反抗,这种反抗没有特定的主题,只是表现为整体的倔强态度。二,便是屈从于学校的制度,适应它,接受它的要求。反抗,意味着失败,屈从,意味着自救。” 

要保留从原生家庭带出来的那些坏毛病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不得不说作者是勇敢的,在对比中认清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这期间,自卑感以及被否定的感觉会一直环绕在你的身边。作者学着去阅读并爱上了阅读,他对未知的探索充满了热情,这也为他以后学习哲学,阅读大量的书籍打下了基础。

后面展开的一大段便是作者的个人奋斗史了,他的家庭只为他提供两年的学费,他得半工半读才能支持自己上完大学。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情况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家庭,父母的思想,以及在他接触更高层文化时的格格不入感,这好像并不是每一个人的错,因为在他们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甚至还要糟糕的环境中过来的。 

当你成长为另一个阶级后,决裂似乎变得轻而易举,回归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结尾在引用一句书中的话“人们如此执着于对他人的憎恨,我猜原因之一便是:他们知道一旦憎恨消失,痛苦就会袭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归故里》:当社会把你往下拉时,如何自救?)